第19章 魂牵梦绕二人台(2 / 3)

游走草原 云鹤游天 4909 字 2017-10-17

小戏班,在晋、陕、蒙、冀广大地区内游走演出,剧目相互借鉴,唱腔相互学习,动作相互模仿,使二人台更加丰富完美了。

由于二人台剧目多为一生一旦或一丑一旦,两个人便是一台戏,短小活泼,贴近社会底层,演出也不需要大舞台,所以深受老百姓喜爱,有的地方称这种演唱形式为“蹦蹦”、“平地楼”,有的地方又称其为“打玩艺儿”、“蒙古曲”等,而更多的人则称之为“二人台”。1951年绥远省民间艺人学习会期间,绥远省副主席杨植霖以省政府的名义作《二人台翻身》的报告,从此才正式把这种演唱形式统一称为“二人台”了。

二人台有一种独特的乐器叫四块瓦,就是四块互不连接的竹片,演奏者演奏的时候,每只手持两块竹片,就能敲击出节奏来。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出发明者当时的苦衷,在乐器与演唱者难以协调一致的情况下,顺手拿来四块竹片敲击出节奏来,以达到整个演出的协调统一。

二人台还有一处与其它剧种明显不同的地方,就是它的音乐和唱腔。二人台集民歌之精华,是直接由民歌转化过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基本上保留了原民歌的曲调。每一个小戏,其实最初都是一首民歌,有的小戏直接借用了民歌的曲调。这种现象,到现在为止,仍然在不断的创新过程中。比如现在流行的《走四方》、《九月九的酒》、《黄土高坡》等歌曲的曲调,就被一些二人台剧团或演唱者直接借用了过来,成了二人台音乐。由此可以看出,二人台仍处于发展和完善状态。

传统的二人台小戏,每一出戏都有属于这出戏的独特的音乐,剧目与剧目之间在曲调上完全不同,不像其他剧种那样,无论什么剧目,在外行人听起来总是一个调。二人台的主要伴奏乐器是三大件:四胡、扬琴和笛子。尽管二人台的曲子不同,只要这三种乐器组合在一起,特别是笛子的巧妙运用和独特的演奏方法,人们立即会辨别出演奏的是二人台。

二人台是一个非常容易吸纳其它曲调进行改良的剧种,在二人台的音乐里,我们可以听到爬山调、MGZ长调的悠扬,也能听到信天游、花儿的婉转。

二人台的曲调是借用来的,唱腔是融合来的,台词唱词又何尝不是呢?比如《打樱桃》的唱词“黑圪靛靛的头发白圪生生的牙,小嘴嘴说出几句心里头的话,哎哟,毛葫芦芦眼眼该叫哥哥咋”就来源于民歌“黑靛靛头发白凌凌牙,毛葫芦芦花眼眼该叫哥哥咋?”又比如《打金钱》的台词“一苗树,两个杈,一个杈上五个芽,摇一摇,开金花,要吃要穿全靠它。这苗树,那里有?原来就是两只手来两只手”就直接移植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扫盲课本。《对花》里的“得儿赛得儿赛”让听的人真切地感受到一队青年男女一边赶着马车一边赞美鲜花的美丽(得儿是赶车人驭马的声音,赛是蒙古语“好”)。这样的例子举不甚举。

二人台的唱腔、道白生动活泼,集戏、曲、歌、舞、乐于一身,吸取了民间小调、地方戏、秧歌的长处,是群众和艺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由于当年走西口的人来源于不同地方,也使二人台在NMG地区形逐渐形成了西、东路两种唱腔风格。西路二人台主要流传于今之NMG中西部地区的HHHT市BT市BYNE市EEDS市WH市等地区,东路二人台主要流传于NMG的WLCB市XLGLM南部、冀北、晋北等地。

在演出形式上,二人台分“硬码戏”、“带鞭戏”与“对唱”三大类,“硬码戏”偏重于唱、念、做,突出表演,如《走西口》、《探病》等;“带鞭戏”注重舞蹈动作,如《挂红灯》、《打金钱》等;“对唱”唱词多无人物性格,注重唱功,音调高低搭配,一个段子能唱出多种效果,抑扬顿挫,悠扬动听,更接近民歌,俗称“掏牙句子”。二人台有传统剧目120多种,以反映爱情的居多,如《打樱桃》、《捏软糕》、《五哥放羊》、《挂红灯》、《卖菜》、《打连城》等,都抒发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而更为重要的是,二人台的一些剧目真实地记录了清末、民国时期老百姓的悲惨生活和颠沛流离的苦难命运,如《走西口》、《回关南》、《卖老婆》、《拔壮丁》、《方四姐》等。

娱乐性、通俗****性是二人台具有不朽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且专剧专曲,一曲一调;语言幽默朴实,恰当地运用了方言土语,修辞手法多种多样,独具一格,朗朗上口。如《探病》中刘干妈打量干闺女的说白:“看把俺娃瘦的,脸黄黄的,指甲长长的,浑身上下烧得就像火疙瘩一样。前几天干妈来眊俺娃,俺娃的脸像个盘,肚子像个坛,胳膊像那椽,浑身胖的就像那核桃虫一般。”形容男女之间的思念,如《打樱桃》的唱词:“想妹妹想得心发慌,耕地扛了一个饸饹床,哎哟,绳线搭在猪身上;想哥哥想得心慌乱,半后晌想起吃早饭,哎哟,煮饺子下了一锅山药蛋。”比喻对妻子的爱,如《走西口》的台词:“瓜子儿剥了皮皮,你是哥哥那仁仁;蛤蟆绞了爪爪,你是哥哥那肉墩墩;螺蚂蛛蛛切了腿啦,你是哥哥那嵌腰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