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1 / 3)

鲁镇 张子2017 4531 字 2017-09-08

鲁镇,不为外人所知,她出生在那个如今叫做古城的形状像摇篮的小岛上。说得确切些,似龟壳,甲胄。亿万年的退水还城,小岛、龟壳枯涩,干瘪。方圆五十里坐落着最初的城墙,砖石、瓦块、砂砾、土夯有些颓废不堪,在城墙的里层便是她的战壕了,所谓的战壕是层层叠叠的楼阁,纵横交错的窄巷。西面较远处是洛河,南通运河,极目远眺,大气有度。四周白杨、翠柳、槐树甚至乱花杂草都不及他的自然与通达,随心愿,无私欲。也是说鲁镇地形中间渐高,四周低平。四方来水,无法汇集,看似有理,却不尽然。因为,鸟瞰,竟然觅到一口池塘,这就是高家塘——是鲁镇的核心所在。高家塘并不大,但这口水塘半边有水,半边为陆地,形如太极,奇妙无比。以高家塘为中心,有八条小巷向四面八方延伸,直通村外八座高高的土岗,其平面酷似八卦图。小巷又派生出许许多多横向环连的窄弄堂,弄堂之间千门万户,星罗棋布着许多古老纵横的民居。接近高家塘的小巷较为笔直,往外延伸时渐趋曲折,而许多小巷纵横相连,似通非通犹如迷宫。外人进入小巷,往往好进难出,甚至迷失方向。苏家楼在鲁镇的东侧,在距离最初城墙不及五里地,遥首相望,整个鲁镇的轮廓、面貌、姿态、特点便尽收眼里。

这年鲁镇比往年干涸。俯视鲁镇,便是白、红、黄,惨色之气盛行,原有的一汪塘水环村流淌,两岸翠柳依依,古榕参天,遮天蔽日,水面鹅鸭嬉戏,孩童玩耍,现在变成四条泥龙纠缠不清,两岸枯柳呜咽,古榕形影相吊,破衣残衫,鸭鹅狗兽尸骨嶙峋。山水苦涩,水乡成火乡。环顾整个鲁镇,唯独这高家塘不同寻常,满塘水涟漪,整池水碧波。

从鲁镇高台目力所及远处的高山、丘陵都是光秃秃一片,白花花一团,下着火,炙烤了眼睛。收回视线,专注于高家大院:高家大院在鲁镇的中心位置,四周都是低矮的草房、瓦屋、砖墙,显得极为不相称,也正是这种不相称,显示出高家大院的尊贵。她是一组建筑群,包括住宅、池塘、广场、祠堂、花园等部分。从建筑风格上来看,它具有防卫功能的城垣与北京四合院住宅模式融为一体,既承袭了北方传统建筑的对称、严谨、雄厚之风,又体现出南方建筑空间布局灵活多变之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大院城垣不仅具有中国古代城垣建筑的基本构件:高大而坚固的墙体,墙顶部设有女儿墙、垛口,中间有供守卫人员游动的跑道;而且还有冷兵器时代城垣所不具备的特点,表现在城垣角上建有碉堡,内壁上设有掩体,碉堡和掩体都布有密集的射击口,用于火枪对外射击。楼房中各种造型生动的雕刻,形态各异,阴阳图案构思极为巧妙,层次立体感强,雕刻技艺十分精湛。房屋整体布局严谨规整,房屋结构外形庄重大方,坚固耐用,院内形态各异的石雕、木雕、砖雕构思巧妙、刀工精细。大院分东西南北门,这高家塘位于南门,这年,这时节,这当儿,也许只有了这塘水。高家塘前有一拱桥,桥两侧栽有众多古槐、古榕。

在大院四角碉堡处有来回巡游的卫队们,他们手中端着枪,头戴一顶小帽,青衣小褂敞着,两条长腿不安份地走动,尽管不安份,却沉稳,不用担心一不留神摔下城墙来。腰间斜挎着的长枪无休止地冲着墙下哀求的一双双眼睛——他们是讨饭的人们。他们已经好几天聚集在高家大院门外,起先几十口子,后来达到了成千人了。朱漆大门拒绝了他们。城楼上,管家管和挥着皮鞭子已经吆喝了几天,无果,再后来炮楼上的枪对着他们的时候,原本的吵闹声变得呜咽梗塞了——只有哀求的眼睛。那硕大肃穆的朱漆大门隔了两个世界。

苏来一出场,台下立刻响起了掌声。掌声又从台下向左右上下前后扩散,随后似乎从遥远的四面八方再次剧烈地聚集回到了高家大院,最后映照着整个戏台了。他是见过世面的,这种被捧上台的感觉早已习以为常了。三米高的戏台下是摆列整齐的圆桌,前来给高老太爷祝寿的各色人等都围坐大院,高老太爷那双眼睛早就不够用的了,余光里迎着答谢祝寿的宾客,更主要关注于戏台上的苏来。高怀远是个孝子,看得明白,招呼众人落座,手势里自然示意禁声了。四周安静下来,一阵鼓乐笙箫后,戏剧就开始了。苏来与师弟师妹合作了《西厢记》,说也奇怪,这烈日炎炎,竟然在这台上没有了任何燥热的感觉,说出这种感觉的是柳师弟柳子厚,他们演出一折后,回到后台,微微轻松一些。苏来方才醒悟过来,他也觉得纳闷,难道这太阳与干旱也要眷顾人家官宦老爷?小师妹柳莺莺没有说话,她是在想着心思,她永远都有心思,似乎只有那么一个心思。

阳光斜照到高家大院,刚才是直照,炙烤,片刻转了方向,应该是青睐有加。舞台上映照着一簇簇的三色花朵在火红的背景中显得分外鲜艳。再鸟瞰高家大院门外,绳头蝼蚁沾满黄土地、白土地、枯木、孤桥,若用毯子、掸子一抖,万千蝼蚁便跃入旁边明镜的湖水,尽管水位有些低落,但澄澈如此,蝼蚁巴不得如此,可大饱水福,叱裂的白牙、嚣张的嘴角塞满淤泥、草木、砖石、瓦片。近看,是一双双哀求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