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解下一条十丈银蛇鞭,一挥而出,直取杨影面门。
来而不往非礼也,正巧我刚才是没打尽兴,那么就拿你解痒了:
“初次见面,多多关照!”
杨影挥刀迎接……
————————
话分两头,燕不回说过今天有事情需要出去,一早就离开了兵府。
来到了长安城最大最繁华的酒楼——“春华秋实”。要了楼顶的一件雅间,一壶酒,三小菜,一个人独饮独酌。
一坛酒快喝完,已经快到正午时分了,春华秋实里也逐渐热闹起来。
嘈杂的人声和饭菜的香味充满了整个空间,燕不回很喜欢这种感觉,就像回到了当初占山为王的岁月。
那时的燕不回还是个十岁出头的小姑娘,在凉州城外的姑臧山山寨里面当浆洗丫头,一天机缘巧合,城里采购回寨子的路上,发现了一个满脸卷曲大胡子西域人模样、斜披碎布袈裟,因饿晕而倒在路边的僧人,便捡了回去,藏起来悉心照顾。
在燕不回的悉心照料下,这个西域而来的僧人身体渐渐康复,恢复了神采奕奕的原本样子。
他自言原本是南天竺国王子,一心向佛,因为聪明过人,在学习佛法大乘后决定周游世界,增加阅历。乘船远渡重洋到达南梁,普法后又前往洛阳永宁寺拜谒宝塔,之后进入关中。
他向燕不回讲述了一路上的奇异见闻和风土人情,奇异绚丽丰富多彩的故事和见闻,让年幼的燕不回心驰神往。
燕不回每天都发奋工作,只想早点完成后,去柴房里面找和尚听故事。
却不料一天和尚被山寨里的其他人发现,大家商量着要把他杀死剁碎,蒸熟吃掉。
燕不回哭喊着大闹,却被大人们拦住。
眼看着和尚就要死于非命,和尚却平静的说还有最后一个心愿。
好啊!既然是最后一个了,那也就说明他自己也认命了,完成心愿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就答应下来说可以。
和尚的最后心愿是再讲一次佛法。
于是全山寨的人都聚集在大堂中,和尚将大王的位置改成了禅榻,摆好了木鱼、经卷、摇铃、钵盂,待下面五大三粗的汉子们全坐好安静下来后,摇铃咏唱,开始普法。
他由浅入深,向所有人详示了五法、三自性、八识和二种无我,这些法门,都是法相宗的核心与关键。
听得台下人如痴如醉、如闲如迷,三天三夜,仿佛须臾。所人都忘记了自我,甚至忘记了吃饭睡觉。
随着一敲钵盂那一声悠长通彻的鸣声,大和尚放下手中木锤,合上经卷,双手合十,行了一礼,然后闭上双眼,等待死期。
台下鸦雀无声。
良久后,所有人都顶礼膜拜、五体投地,高声称赞。
从此以后,大家都闭口不提之前的事情,而是将和尚奉为上宾,大王也表示:你想住多久就住多久,等有时间再继续讲法,兄弟们还想再听。
和尚虽然很礼貌的点头表示可以,但燕不回却从他的眼中看出了一丝忧虑和坚定。
于是燕不回就借着照顾他的便利,询问他是不是想走?自己可以帮忙。
和尚笑着抚摸小姑娘的脑袋,说没事的时候就过来吧,我有东西教你。
于是燕不回又回到了原来每天的生活节奏,急急忙忙干完工作,就赶往和尚的住所。
只不过这次和以往不同的,不再是听故事,而是开始教习武功。
燕不回完全没有根底,但和尚也是不甚在意,直管一路教下去。
好在燕不回天资聪明,学的快、记得牢,再加上勤奋好学、朝夕苦练,功夫也是突飞猛进,快速精进。
佛光初现,金顶佛灯,佛动山河,佛问迦蓝,佛光普照,迎佛西天,天佛降世,佛法无边,每一招每一式都和佛法有关,也只有理解了佛家思想的人,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感悟这一套掌法。
可就在马上要学最后一式时,山寨出事儿了。
大王因为受佛法的洗礼,想要弃恶从善、放下屠刀,而轻信了叛乱朝廷、自立为帝的葛荣的诏安,结果在前往谈判会见途中,中伏遇害,兄弟们也死伤惨重。
山寨元气大伤,无力给大哥报仇。
于是幸存下来的人们,就都迁怒于大和尚,觉得都是因为收留了大和尚的缘故,才变成今天这样子。
大和尚感觉到了这四起的杀机,觉得即使解释,也徒劳无功,还是走了为妙,于是打算偷偷溜走。
却因为没有令牌,被卡在了山寨的最后一道山门前。
而燕不回虽然年幼,却察觉到了这一切,即使没有和大和尚商量,却依然盗出令牌,助他出了山门。
就在山脚下的岔路旁,一长一幼两人要就此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