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放在窑里用火直接烧,等它烧透了,整个变红了,就可以等其冷却取出,就是一个完整的器皿了。
他们还搞了一个鼓风设备。因为陶器最少是要800度,能上1000度那更好,有了鼓风机,那事半功倍。
在他们的工作坊,用薄木片制成的木箱推拉式的鼓风箱,通过泥巴制成的密封管向炉子里面吹风,两个人轮流上阵。随着呼呼的风声,只风窑内烈火雄雄,热浪扑面,真是有模有样啊。
没办法,谁叫我们的兵王同学多才多艺呢,这个鼓风机,就是他在乡下的铁匠铺得来的灵感,这也为以后冶铁做了铺垫。
也有人问,为什么不做瓷器呢,瓷器多好,问题是这里没有瓷土,要是在景德镇,他们肯定能搞了一批晶莹剔透,白亮高洁的瓷盆瓷碗来。
随着第一炉陶器的出炉,各种陶器逞现在大家面前。
有碗,有盆,有水壶,水杯。虽然外型不算精美,略显粗糙,但样子古朴,古香古色,第一次烧嘛,还是很不错的。
郑东还打趣地跟张教授说,下次做个夜壶给你,省得你晚上起来夜尿,哈哈。
张教授说,人老了没办法,你要是敢送我就敢用,要不然,就用这个水壶先着用,嘿嘿,这老顽童。
张教授把面前的水壶一把提过,只见叭地一起响,只见水壶竟然裂开,张教授拿着上半截,下半截摔在地上,碎了。
“嘿,你这烧出的什么啊,西贝货吧!”张教授打趣道。
郑东脸红不已,没办法,他也是第一次做这东西,失败是成功之母吧。
其后,他们不断地改进工艺和设备,也成功烧出结实的器皿来,不仅能用,而且越来越精致美观。
作坊的棚子搭好了,里面很阴凉,工艺也改进了,比如由最初的泥条捏制,改成转轮的,随着转轮的旋转,一块泥巴慢慢地在手中成型,比如圆型的碗,杯子等。连炼泥也改成脚踩碓,他们本想改成水流驱动的水碓,水碓在水流的作用下,省时又省力,但水碓的核心技术是水车,以他们现在手头的工具,实在做不出来,想了很多办法,最后还是放弃了。
人力碓就简单多了,以前乡下人们椿米就是用这种,现在有些地方还能见到。它利用杠杆原理,长长的木杆中间有个支点,在后端踩下后,木杠前端的锤头就会慢慢抬起,再释放,砰地一声砸向坑里的泥巴。每砸一下,地面在都会震动一下,让人不得不感受到自然的力量的巨大。
好家伙,连半自动化的设备都有,把最费力气的工序解决了,使他们的作坊更省人力的同时也更加接近后世的瓷器作坊的生产工序啦,开玩笑,这本来就是集几千年人类智慧而建的,只是在这个千前后时代,会惊世骇俗而已。
不断的试验尝试后,他们的成果也在不断地进步。比如他们制成的碗,不仅外型纯圆,表现光滑细腻,上面还有刻字,还可以用其它带色的石预先粉画上不同颜色的线条或简单的图像,有点非洲陶器的味道啦。
除了烧制生活器皿,他们还烧工艺品,比如最常见的花瓶,这里到处是野花,采些放在花瓶里,摆在桌上,显得更像一个温馨的家了。
林晓对郑东的依赖更加强了,经常会来作坊帮忙,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她很喜欢看到郑东满身大汗,一身肌肉突显的样子,而郑东,看到林晓来了,当然会更加用力地干活,时不时还讲一些让林晓脸红心跳的笑话,小棚充满着旖旎的气氛。
有时候他们童心发现,烧些动物,比如猫啊,狗啊,熊猫,老虎啥的,两个人合作做的,还打趣地互相刻上对方的名字。还不说,烧出来后,样子呆萌呆萌的,让其它人爱不惜手。
郑东特意烧了樽美人像送给林晓,就是按林晓的样子制作的,虽然不是很像,但林晓还是欣喜若狂,当成是宝贝不让别人碰。
反正也没什么事,郑东还想烧些大型的陶象放在在门口,比如武猛的大将军,狮子,还有填宅的貔貅,不过要烧这些可不容易,不是三天两天就能做好的,嘿嘿,反正就是乐在其中。
李倩瑶看到林晓经常去陶坊,心里总有些莫名有些失落,她有时也会去帮忙,郑东对她向来是客客气气地,但她宁愿他找她吵架,少女的心思,谁能猜透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