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头再看看我们的张教授。
房子建好了,吃住衣着的问题都解决了,张教授成了一个闲人,每天吃饱了没事就四处转悠。这老头子,虽然己六十岁了,但体力还好,经常爬山走路的缘故,身体硬朗得很,比年轻人不遑多让。
他就干起了他的老本行,地理考察。
每天一大早,张老头就背上头一天准备的干粮,水,拿着一根磨得发亮的拐杖就出发了。
他心里想的任务很多,头一件事就是测绘一下这个海岛,画出一个准确的海岛图甚至整个群岛的地图,当然,因为没有船,他现在只能暂时呆在本身的这个岛,至于其它的大岛,那就只能靠目测了;第二是弄清楚这里的动植物的分布,种类,习性等,光是这两样,都够张教授忙的,至少很长一段时间内他是没空的了,也好,反正是他兴趣所在,他也每天屁颠屁颠地跑出去,乐所不疲。
有时候跑得远了,干脆不回来过夜,一开始大家都很担心,甚至半夜去寻找,后来次数多了,看到也没有多少危险,所以就任由他了。
为了安全起见,郑东交给张教授一个信号弹,这是救生艇中为数不多的几个,他们一直当作是宝贝一样珍藏着。万一遇到危险了,拉响信号弹求救,这个岛虽然不小,只要位置不是很偏,应该还能看到吧。
郑东还交给张教授一个任务,就是寻找有用的矿产资源,比如铁,铜,硝石,硫磺等。
张教授的包里还有干树叶制成的纸,炭笔等,便于他随时记录。
这个树叶纸用了一段时间后,被草纸取代了。
为何有草纸?这个有一个小插曲。
有一天,吃饭的时候郑东看到李倩瑶没来,问同住的林晓,她怎么了?她说李倩瑶肚子疼。
肚子疼,这可是可大可小的事,连忙赶去探望。只见李捂着肚子,样子很痛苦。
他赶忙问她怎么了?
李倩瑶同学哼哼几句没答话。
他突然看到李倩瑶大腿根部流出的血迹,顿时明白怎么回事了,红着脸退了出来。
林晓当然知道怎么回事,白了他一眼,就你急。
后来跟林晓聊到,这里条件不好,女人来这个的时候,很麻烦,要是有纸就好了。
纸,对啊,怎么没想到呢,他似乎习惯了吃完饭用手抹下嘴就完事了,忘了用纸这回事。现在想起来,生活中好像纸的用处多着呢,有了纸,除了日常使用,可以写字,糊窗,做灯笼,包裹东西等等,在现代社会,纸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份。
怎么办,造纸呗。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人类文化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汉代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从小大家都听了无数次了,造法和工艺也不是什么秘密。我们小时候在乡下看到的那种草纸,原材料很容易找到,麻,桑树,藤皮,草,树皮,竹子,都可以做。
造纸的核心工艺分为以下四个:
第一是原料的分离,就是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让原料在碱液中脱胶,并分散成纤维状;
第二是打浆,就是用切割和捶捣的方法切断纤维,并使纤维帚化,而成为纸浆;
第三是抄造,即把纸浆渗水制成浆液,然后用捞纸器(篾席)捞浆,使纸浆在捞纸器上交织成薄片状的湿纸;
第四是干燥,即把湿纸晒干或晾干,揭下就成为纸张。
在后世的造纸术中,虽然工艺不断完善和成熟,但这四个步骤基本上没有变化,即使在发达的21世纪,在湿法造纸生产中,其生产工艺与古代造纸法仍没有根本区别。
再说回郑东他们,在宣布要造纸后,立马受到大家特别是三位女生的热烈支持,立即行动起来。
他们的方法很简单,也很原始,也就是蒸煮,去粗,舂捣等变成纸浆,再用细竹丝做成的竹帘,捞出后晒干就可以揭下来了。
人多力量大,在他们的努力下,经过多方面的尝试,改进,终于把纸生产出来了。
虽然他们的纸颜色泛黄,也很粗糙,但终归是个一个巨大的进步,日常生活方便多了,而几位女士,也再不用为那方面发愁啦。
郑东在群众的威信就更高了,林晓的眼神也愈发迷离,而李倩瑶,虽然嘴上没说什么,但明显郑东出现在她梦乡的次数也越来越多起来,哎,怎么办呢?
……
再说回张教授,每天在岛上转悠,绘海岛图。别看他平时是个老顽童,但做起事来却是一丝不苟,利用他丰富的知识和测绘技术,海岛图也渐渐成型。
测绘是个技术活,不是美术,照着画就行了,它必须要精确,按一定的比例,画出地形地貌,还有山峰和山谷海拔的高度。
真是难为他了,没有好的工具,就靠一双眼睛和几根木棍,连自制的尺子也不是很精准,用他的双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