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虔庸回朝之后,向秦孝公禀明韩赵魏三国联合抗秦之事,孝公大怒,立即下令全国整兵备战,准备与三国于函谷关下决战。商鞅谏道:“行军作战,贵在敌分我专,敌少我众,敌衰我盛。如今三国合一,我以一国之力抵挡韩赵魏三国之师,恐怕难以取胜。倒不如逐个击破,先派使者前去说服韩赵两国君主,然后再徐图并进。”孝公觉得商鞅所说颇为有理,于是点头同意,当下命几名能言善辩之士携带厚礼前往两国游说,使者前往赵国军营,赵肃侯命带进营帐,秦国使者说道:“大王威灵,我家主公与赵国世代修好,比邻和睦,不知大王为何犯我国境?”赵肃侯敛衽端坐道:“秦国无故攻打魏国,寡人特来兴师问罪。”使者献上厚礼,还欲有所说辞,赵肃侯怒道:“寡人纵横天下,何须些许珍宝。你拿这些东西耍弄寡人!”说罢,命军士将使者拉出,重打五十大板,又将献上的金银珠宝砸得粉碎。说道:“回去禀告你家大王,我赵国不缺金银。”使者灰溜溜的跑回赵国去了。当天夜里,赵肃侯下令军士于次日清晨攻打函谷关。正在这时,有人来报,说韩王已经接受秦国厚礼,带领兵马已经悄悄的回国去了。肃侯听闻大怒,无奈之下,也只得命令军士前队作后队,撤兵回国。
秦孝公听说韩赵撤兵的消息,心中大喜。商鞅道:“大王,若是立刻派兵追击韩军,打他个措手不及,以后定让韩国不敢与我秦国为敌。”孝公同意,命令虔庸带领五千骑兵,连夜追击韩军而去。又命令函谷关守将司马错,令其带领一万兵马追击赵军。
韩宣王和众大臣自从收了孝公贿赂的厚礼,趁夜悄悄撤兵而去。一路上君臣缓缓而行,像是游山玩水一般逍遥自在,一日只行军二十余里便要扎营歇息,大军驻扎后,韩宣王便带领宠臣贾庆与宛仲到附近的山川赏玩风景。队伍走走停停,从函谷关到韩国边境,就花了将近二十余日的时间,眼看大军快要走到韩国境内,队伍经过一地,只见这里山花烂漫,清风散香,广旷的青山在春风吹拂之下,枝叶来回摇摆,好像在和远处的人招手一般。贾庆宛仲二人说道:“大王,这里山川秀色,风景美极了。我们一路归来,还不曾见过这般美丽的景致,何不下车上山一游呢”。其中有个将军名叫良英,三十余岁,生得英姿煞爽,威武异常,良英为人谨慎持重,本来就不满意韩王一路拖拖拉拉,但是身为人臣,并不得宠,韩宣王并不把自己的意见放在心上。如今眼看快到韩国边境,却又要拖延一天,如果无故生变,可是极其严重的祸事。于是又劝谏道:“大王,兵法说,迟则生变。我们一路缓缓而行,如今还是尽快回国为宜。否则,若是后有追兵,恐怕我军不能抵挡。”贾庆道:“良将军言重了吧,我家大王亲自领兵在此,山林野兽尚且要逃之夭夭,谁敢在此拦截大军!”韩宣王听了良英的话,本就觉得扫兴,又听了贾庆之言,更加觉得恼火。斥道:“良英退下,当好你的差就够了,不要管寡人的事。”良英见韩王并不搭理自己,只得退下。
韩宣王命令大军就地扎营暂歇,自己带着贾庆宛仲和一帮大臣登山而去。众人一路上走走停停,东张西望,站在青山之上,远望四周,只见万里山川,长河曲折,初春时节的大地葱葱郁郁,山林铺满了青绿色的草木。宣王道:“如此广阔优美的天下,何时能让寡人尽览,一饱眼福!”贾庆附和道:“大王英明睿智,天下迟早尽归我韩国所有。到时大王若是带臣周游天下,微臣就荣幸之至了。”旁边的宛仲也随声附和。宣王听二人如此恭维,又见二人说到了自己的心中所想,颇为高兴。三人你一言我一语,互相往来。忽然一名宫人指着山下慌忙说道:“大、大王,山下打起来了……”众人随之望去,只见山下两班人马人数众多,正打的难解难分,场面异常惨烈。宣王道:“下面什么情况,为何打斗?”贾庆道:“兴许是那些兵士争吵,一言不合打起来了吧。”众人也随声附和道:“兴许、兴许……”。那名宫人又指着山下,结结巴巴的说道:“大、大王,那、那,好像是秦国的旗帜。”韩宣王顺着宫人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在混乱的人群中,许多黑色的大旗正迎风飘扬,在队伍中间肆意飞舞,旗帜上赫然写着一个大大的“秦”字。宣王慌道:“莫不是秦军来劫营了,可该如何是好?”其中一名大臣说道:“大王,如今看我军队形未乱,秦军一时占不到便宜,我们乘此下山,到中军大帐,分兵布阵,指挥抗秦,秦兵自然退去。到那时,我们再一鼓作气,追击秦军,必然胜利。”宣王听罢,沉思不言。宛仲厉声斥道:“岂有此理,大王乃是万金之躯,尊贵无比,岂能在此混乱之时深入阵中。如果有所损伤,那还得了。”宣王点头同意。贾庆道:“大王请看,从山的背面下去,就是我韩国境内。不如我们从此处翻下,先回韩国,再命边将派遣援军不迟。”众人听罢贾庆所言,同声说道:“贾大夫言之有理,大王不如先回韩国……”宣王叹气道:“唉,不是寡人放弃这些忠臣良将,只是寡人身负社稷,不得不如此啊!”说罢,转身和众人一起捋起衣袖,从山的背面往山下爬去。
韩王和众人慌忙爬下山去,跑到边城门下,叫开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