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居然向长江南岸撤退,这也都是我等完全没有预料到的,这也看得出来,李国英不愧是久经沙场的战将,这一次放跑了李国英,无疑是放虎归山,为我们以后留下了一祸患!”
朱容潘:“这一次,虽然放走了李国英,但也剿杀清军五万之众,也使清军元气大伤,更重要的是,清军从此再也不敢小觑我们。”
谭侯虎心里还有些顾虑,因为此刻失去了消灭李国英的机会,在不久之后他必定会卷土重来。
此战役大捷,朱容潘心里也清楚,谭氏三兄弟实在是功不可没,不由上奏永历皇帝朱由榔,为谭氏三兄弟加官进爵。并亲自为谭氏三兄弟封侯,封谭侯虎为新津侯,谭二虎为涪侯,谭三虎仁寿侯,封地万县,谭侯虎进驻天生城。
罗田谭府一门三侯,一时间在罗田引起轰动,对于罗田镇来说,无疑是一等一的大事。被封侯的当天,罗田人纷纷拥到谭府门前,目睹着这一盛况。
从这以后,谭氏三兄弟镇守万县,和其他南明军队和各路起义军联成了一片,以兴、房、竹、巫、奉一带为根据地,边务农边练兵,常出奇兵袭击南下清军。
对于清廷来说,国内各地区反清力量基本上都已经肃清,就连南明皇帝朱由榔也被迫由江南转战至昆明。然而在西南,战绩却始终不如人意,多次进剿都无功而返,而且自己还接连损兵折将,清廷明白,只要有这一股势力在,对于统一全国无疑是第一大阻碍,不拔出不痛快,这令顺治皇帝头痛不已,却也无可奈何。
正当反清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不料明军内部内乱将起,1657年8月,秦王孙可望自恃兵多将广,率部14万,在贵阳誓师,公然内犯昆明,妄图取永历帝而代之。
永历帝大惊,急派晋王李定国,蜀王刘文秀统兵三万抵御孙可望。1657年8月19日,双方交战于曲靖交水三岔口,孙可望由于其反叛行为不得军心,部将白文选等临阵倒戈相击,孙可望军队大乱,兵将大呼“迎晋王、迎晋王!”十数万大军顷刻土崩瓦解,大部倒入李定国麾下,孙可望只带少数亲兵逃回,不久逃入湖南投降满清。
孙可望降清后带去许多南明军事机密,譬如西南诸省的军事地图,这对此前与南明打到相持且一筹莫展的清庭无异于喜从天降。这年12月,顺治皇帝正式下诏三路进军征灭南明:平西王吴三桂与固山额真墨勒根侍卫李国翰由陕西汉中南下四川攻贵州,征南将军赵布泰统兵取道广西北攻贵州,定南靖寇大将军罗托会同洪承畴统兵经湖南进攻贵州。很快贵州省大部被清军占领,永历朝庭虽然次年派李定国等反攻贵州,且几次进至贵阳附近,但无奈清兵势大,已不可撼动,鏖战近半年时间,各路明军纷纷溃败,李定国等只得放弃贵州。清军乘胜追击,此时昆明已不可保。
此刻摆在永历皇帝面前有两条路,一是进军大西北,二是入四川和此刻的谭侯虎等起义军联军一处,以大西南为根基,原本这是复国的大好机会,以此刻谭侯虎的锋芒对于南明政府来说,无疑是如虎添翼。这样一来,明军北可取陕西,顺江而下则可取湖南江西。若再联络沿海郑成功等部东西汇攻,加之此时各地反清力量风起云涌,民心思明,所以实现反清复明的计划那是大有可为的。但永历皇帝考虑到此刻的四川烽火连天,以完全处于清军的包围圈之中,如果再败的话,那么自己将无路可退。最终还是选择了进入缅甸,寻求缅甸王的庇护。(而正是这一决定,十数万明军不能集中力量。有的被清军各个击破,大多数则在失去与总指挥李定国联系,不知皇帝生死与否的绝望中向清军投降。最终导致永历帝被俘杀,当然这是后话,暂时不提。)
话说南明皇帝溃退缅甸,对于川东各路义军来说,无疑也是一沉重打击,至少在精神上少了一精神支柱,在南明军队中一度出现了不知道为谁而战,又为何而战的情况,而唯独谭侯虎三兄弟,仍然高举义旗。练兵秣马,整顿军士,把每个谭家军都训练场能征善战的勇士,防御咄咄紧逼的清军,谭侯虎召集群众达千余人,以九思堂(今万州卫校)作为指挥部,修筑一座牢固的城防工事,西北起太白岩间古陆游亭西(今何其芳陈列室西侧),东南止于苎溪河畔的陆安桥,长约2000多米,号称“万里城墙“,以此来抵御西北来犯之敌,把万县作为反清复明的基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