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清河为官(5 / 5)

沸海遗珠 日照八荒 9514 字 2017-07-03

纷争,救民倒悬,受到百姓称戴,百姓呼张巡为菩萨县令,称颂县尉县丞为好官。不久连相邻州县的一些受灾百姓也慕名来清河避难,清河勉强撑过这最艰难的时段。

大灾结束后,张巡一方面劝课农桑,另一方面又兴文教,办学校;还组织说唱社,选一些有说唱功底的人,自己给他们编写底本,精选一些历史上和当今的志士仁人的事迹,尤其注重挖掘本地的典型事例,趁农闲时到各村演说。办学校,面对的是幼童少年,搞巡回说唱受众是成人。

张巡还把两个孤儿收作书童,一个叫张心酣,一个叫郑玉秀,闲暇时经常教他们习字读书,给他们讲一些志士仁人的事迹。

理政一年后,清河风清气正;两年后,夜不闭户;三年后,政通人和,物阜民丰。

县丞感慨地说:“良令三年可换天,老朽今日方得见。”

县尉也说:“跟张大人当值,虽说辛苦不少,可看到百姓由畏惧自己到亲近自己的变化,尤其是家母颇以自己在张大人的手下当官为荣,因此很感到欣慰和自豪。”

十一

在清河为官期间,张巡除了把精力用于政务外,闲暇时博览群书,尤其喜好兵法战策;又喜好结交过往的侠义之士,常常仗义疏财,甚至倾囊相助。临清人马日升被当地豪强所欺凌,率领众乡亲到官府告状,没想到官府已被那豪强买通,不问青红皂白,将他定为刁民暴打一顿,他忿忿不平,一怒之下火烧那豪强家的马厩,被迫出逃到清河,见张巡清正为民,就找他来伸冤,张巡说属地不同,按朝廷规定自己无权管辖,劝他先在清河安顿下来,再帮他出主意。张巡还不时接济他,后来把他介绍到张家作家丁,很快成为护院领班。

张巡远离家乡,非常思念家中的父母妻儿,只能鸿雁传书表达思念之情,他曾以诗寄情,如《春思》:

盥中红杏面

栉下早莺声

万里关河外

三更暖梦惊

家中妻子韩氏也粗通诗文,拟《新妇忧》一首来相和:

平旦庭芳醒,

钗松急视频。

惟忧招巽二,

香瓣落泥尘。

张巡见到这首小诗,不由得心潮起伏,浮想联翩,不禁想起那年的情景。那是妻子嫁过来的第二年冬日,自己在家中准备应考明年的秋闱,外面风雪刚停,妻子已有身孕,挺着个肚子来给自己斟茶。书房里小泥炉中炭火像个久痨的病人,聊胜于无地发着些热能,这比起很多寒士来已是难得。妻子递过热茶,自己道个谢。妻子说这是为妻的分内之事,何必称谢,说着,又有些不便地躬身去挑炭火。自己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动情对妻子说道:“巽二滕六何足惧,家有贤妻自温煦。”妻子追问“巽二滕六”所谓何物,自己告诉他是风神雪神,妻子点头暗记。

如今妻子诗中遣用“巽二”一词,甚是妥帖,张巡不由得心中暗赞,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同时又有几分惭愧,觉得身在宦海,缺少对妻子的关心。

第四年,任期已满,朝廷考核上上等,他需要到京城等待新的任命。清河百姓遮道挽留,跪成一片,说已向朝廷递上万民表。

张巡激动地说:“我感谢清河父老乡亲的一片真情,我也也舍不得清河,舍不得你们,但国家制度还需遵从,我自己无法决定去留,还请大家谅解。”他看了看人群,对其中一位五十多岁的人招手说:“张老爹,你的腿好点了不?天气不好时,就不要再挑担子走街了。”

“张大人,今后你怕是吃不到我的千层饼了,这不,我给你带了点,路上充充饥。”张巡推辞。“大人,去年冬天要不是你找人把我抬进县衙延医医治,我这腿估计早废了,我这几张饼钱还不够你垫支药费的零头,你要再拒绝,我就要跪下了,大人!”张巡只好接收。

“李二娃,你娘的病可曾又犯过?你哥当兵戍边,伺候你娘的重担恐怕还需你担待一阵子,别忘了三伏天给她贴膏药,那可是哮喘的最佳预防节点。”李二娃边哭边点头。

“那可是‘小树猴’?”“嗯,大老爷,是我。”“今后掏鸟窝要留一两个卵,要不鸟儿就不会来了。”“记住了,大老爷。”

小树猴对身旁小伙伴说:“前年,我清早掏县衙门旁大树上鸟窝,当时这县大老爷看见,问起我的名字,跟我聊了几句,没想到到今天他还认得我,他的记性真好。”

“那是,不然人家能做官。”

……

马日升要追随他去新任所,张巡再三解劝,才把他劝回。百姓追送张巡很长一段路,张巡苦劝他们止步,那群人才陆续止步。张巡带着两个书童乘车上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