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论父母(3 / 4)

三元论命 山高知寒. 7019 字 2017-07-02

用,思想有左右行动的作用。

回过头来看今天的中国,上层建筑选择了西方文化,而下层民众仍然信仰着华夏民族旧有的三教传统文化。可是三教文化不是主流思想,如此以来让下层民众没有了依附感,不知道思想方向、道德观念向何处发展。

政治力量提倡向政治方向看齐,可是政治终归是政治,不会完善到指挥民生思想前后左右的地步。就以孝廉来说,政治理论中有关孝道的思想只是主张,但不是教义文化。而教义文化就是教义文化,主义精神就是主义精神。

教义文化是下层民众的思想源泉。主义精神是上层建筑的指导方针。两者可以促进,但不能混淆。

教义文化可以是上层建筑的指导方针,也可以是下层社会的生活指南。教义有禁锢性,其思想主张有固定性,有教义原则性,不容易改变,但可以不遵守。比如儒家学说,引领中国封建王朝一千多年,一直是一个体制的主体思想。但老百姓可信可不信,可以遵守也可以不遵守,只要跟着走就可以了。

而主义精神是某一党派的指导方针,只限于党派内部的约束机制,有严肃性、纪律性,有责任意识,是一个党派的方针政策。而对于派系外的民众不具备强制约束机制。其思想主张有延伸性、发展性,是灵活的思想意识。路线方针可以随着时代发展发生变化。是思想主张,但不是教义文化,不具有普遍性。

主义有定义性,与教派文化一样有禁锢思想,但是有范围性,只限于党派内部人士,对党外人士不具有约束力。如果把主义当成教义推广,就必然造成过度膨胀的党派意识。

主义精神是********,完全的全民遵守,反而失去主义精神的严肃性。因为不可能人人都有党员的觉悟。

教义可以调侃,但主义不容玷污。

如果把主义精神普遍的推广到民众中,形成垄断约束机制,这只有吃大锅饭了,可苦了民众的那点思想觉悟了,自我意识也就没有了。

由于主义精神是一种约束机制、方针政策。所以主义中有关民生的孝道思想只是指导意见,不是完整的思想体系,并不完全具体到人人必须按照执行。不像教义文化具体到你应该怎么样,不怎么样等等。

主义精神来自于人类对事物发展的特定认知,不具备普遍性。如资本主义、自由主义。

而教义文化则来源于人类对世界的普遍认知,来自数学原理。如儒教、佛教。

儒、道、佛、******等教派的思想原理都是来自二进制数二锥立物式数学原理。

基督教的思想原理是三位一体三棱立物式数学猜想原理。

世界各地的教派文化都是在数学原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可以说世界就来自于数学。

人类正是发现并了解了数学原理,才产生文化思想原理。由于地域与认知程度不同,其思想原理也存在结构性的不同层次。

这就直接影响到********与政治结构的相同,世界各地的行为准则自然也不会相同。

??世界历史进程告诉我们,世界的融合首先是文化融合,宗教信仰是先驱者。

??当今世界局部地区的战争正是文化思想斗争的结果。中东地区的战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文化思想的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什么时候把你的思想打屈服了,这个地区也就平静了,社会也就进步发展了。

回过头来再说说有关孝道的问题。孝道是人类社会文化行为的具体表现,没有孝道就不知感恩之心,没有感恩之心哪来信守诚诺呢?

孝敬父母是忠诚守信的具体体现,没有孝道就没有忠诚守信。孝、忠、实、诚根本就是一家人。没有孝就谈不上忠,没有忠就谈不上诚信两字。

孝、忠、信、诚、实是一家子,不可分。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了这五个字,这个家、这个族、这个国堪忧呀!

如果说我们选择了西方思想,不得不抛弃东方文明。可以、我们是不是把西方文化中有关孝义的文化也引进过来?

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了教义文化,又不提倡孝道,那么,人民心中“忠”从哪里来呢?

没有对国家的“忠”,这“信”、“诚”、“实”又从哪来呢?

如果说西方文明的“圣经是神圣的,但宗教是鸦片”。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把“神圣”中有关孝道的思想引进来,把宗教鸦片去除掉,不整体的引进来,只引进有关孝道的思想,行不行?

现在社会已经出现老人跌倒无人扶、父子关系淡化等等现象。

于是有很多人想到了法制,孰不知法制没有伸缩性,伸张出去就没有回旋余地了。所以才会有苛政猛于虎之说。过度的施展法律手段危害的是政治力量在民众中的信誉度与仰慕度。

失去敬畏的政治力量又将走上“水能覆舟,亦可载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