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政治家的责任,也是民众的意愿。
用********武装自己是政治家们的政治意图,也是教化民众的政治手段。让同处一片蓝天下的民众人人安全舒畅的生活,人人享有物质基础、精神文化,享有政治体制给予的一切必要保障,是政治力量的责任和义务。
古代中国自易经产生之后形成无数流派思想体系。法家利用易经原理创造了法家思想,政治家们把这种思想应用到政治斗争中,产生了秦政天下,但是通过实践发现法家思想太严酷,容易形成苛派政权。苛政猛于虎,人民受不了,官苛民反。实践说明法家思想行不通,政治家们最终只有选择放弃。
到汉初政治力量顺应民意,顺应时势,适时选择了道家思想,但是通过实践发现,道家思想也不适合人民生存,因为道家推崇道德规范,遵循自然法则,提倡放任自流,顺其自然。这些思想理念呈一时之能尚可,长期持有这种思想对政治与民众就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原因是过度的放任就是自由主义的泛滥了。无政府主义并不是政府与人民所需要的,政治力量最终也只有选择放弃。
汉代之后的起义军多数都是打着道教的旗号举事的,这就道教中的自由主义思想在作祟。
出于是政治考量,政治力量最终选择了从易经文化衍生出来的另一家文化思想,也就是“删述六经,垂宪万世”孔子的儒家思想。从此古代政治权力在儒家思想的引领下“垂宪”中国人民一千多年。这中间虽然多经变革,但是终因找不到更优秀于儒家思想的政治理念,而最终还是选择了儒家思想。由此可见,这是政治体制出于社会发展的选择,也是人民出于生存意愿的选择。
虽然在不同的朝代敬畏儒家思想的政治策略不同,但总体是一致的。政治家们最终形成共识,********儒家学说,政治上摒除杂陈意识,铲除左右上层建筑的其他政治意图。民生上兼顾异教学说在民众中的传播,但不能影响儒家学说在政治力量中的主导作用。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民国。
以周易理论为思想基础的儒家文化,经历一千多年的风雨,发展到清末开始步入死胡同。这得益于朱熹对儒家学说的改良,与朱元璋对儒家思想的整合。
这二朱可以说是造成儒家思想走入死路的罪魁祸首。
朱熹著《周易本义》篡改了《周易》对“理”的原始主张,强化了“三纲五常”在政治手段中的强制应用,减弱了“理”意中有益民生的主张,加大了政治权力对民生的压制。到了朱元璋时期,朱羊倌更是把孟子请出了孔庙,把儒家学说中有关民生的思想水分挤干净了。
从此从易经文化中衍生出的儒家思想,其原始主张已经面目全非了。
儒家学说衍变的历史也是中国封建政治制度变迁的历史,更是封建王朝变换的历史。可以说中国王朝统治得益于易经文化,也毁灭于易经文化。
通过易经原理推演出来的政治主张到宋朝后期开始变形,这个时期正是西方文明的起步阶段,而东方文明却在此时此刻把丰富的具有无限弹性的易经理论,逐步压缩到一个狭小的空间,并且一步步挤压出内部有益于民生的成分,最终导致思想枯竭,死在世界文化长河的奔腾之路上。
原因是什么?原因就是政治力量过度的包装自己,把民生的水分挤压干净,过度的强化政治手段,最终导致上居建筑高高在上,高悬上空。悬空绝壁筑高楼大厦,不接地气,早晚是死路一道。
利用周易原理衍生出来的儒家思想,发展到后期严重缺乏民主、民生意识。退出上层建筑,退出政治体制也是时代的需求,人民的需要。缺乏民意的********迟早都会失去为政治力量做思想导航的作用,不再是权力阶层的思想工具、方针政策。??
世界文化中的任何思想意识都不能脱离群众,脱离民众就是孤立自己,这也是中国封建王朝更换过快的根本原因。
人人都说中国少有百年以上企业,不到一百年政治制度已经变换N次了,什么样的企业能传承下去呢?
思想左右行动,行动左右命运,国家命运也是如此。
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长久的发展下去,正确的思想意识与方针政策是这个家庭、民族、国家必须选择的道路。
华夏文明发展到清朝末年,政治道路已经走到穷途末路,封建王朝死撑着政治力量不致摧毁,避免灭亡,自身也在挣扎,几经变革,但终因上层建筑的政治思想不能脱变,最终还是以灭亡告终。
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发现了问题的根结,用鲜血与头颅换取全新的西方政治理念,把西方文化中有益于中国国情的思想意识与方针政策结合到中国的实际中去,创造性的创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理念,才有了今天社会的大发展。
人民是政治力量产生的源泉,人民赋予政治力量在发现思想路线出现问题的根结之后,是选择放弃还是选择坚守的权力,这也是人民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