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论阴阳五行
一、阴阳五行
十天干分阳干五行,即甲、丙、戊、庚、壬,其性阳刚;五阴干乙、丁、己、辛、癸,其性阴柔。阴阳者,喻天地,男女,白黑。阳者,高,明,刚也;阴者,水之南,山之北,寒暗,聚静,柔也。阳天者,阴地;男阳者,阴女;阳明者,阴暗。阳生者,阴死;阴生者,阴死。
阴阳,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对立面。
阴:为寒,为暗,为聚,为实体化。
阳:为热,为光,为化,为气化。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冲气以为和。阴阳的位置是不断变化,周而复始的。自然界的事物为阴内阳外,反之则为反物质(类似黑洞),所有的事物都要符合阴阳的规律和结构,就像人出生(是聚合),然后死亡(消散),这就是阴阳的规律,而人体内阴阳失衡或阴阳所在的位置不对就会生病。这些就是阴阳真正的含意,中华文化的所有学问(医、天文、地理、命理学、哲学乃至各家经典)无不以此为基础,并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地支藏干
什么是地支藏干?
十天干阴阳论来源于古代先民对自然科学的哲理认识,那么地支藏干就是古人对天文、气象、万物生长从生到死的长期观察总结,把天干代表的五行、分属二十八宿纳入对应地支,然后归纳出万物旺盛衰竭发展的自然规律,近而运用到命理学方面;这是先民长期观察和实践总结的结果。南北朝、唐朝之后基本上形成了现在的理论体系,又经过千百年的实践验证,逐步形成今天的完整的地支藏干理论体系。
地支藏干来源于古人对天象星宿术的认识,王充《论衡》:“二十八宿为日月舍,犹地有邮亭,为长吏癖矣”。二十八宿是指东南西北各有七宿,其星数并非一样,东方七宿有三十二星,南方七宿有六十四星,西方七宿有五十一星,北方七宿有三十五星,全部共有一百八十二星,循着一定的轨道运行,我们称之为“黄道”。
二十八宿是我国古代所创星区划分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的祖先把分布在天赤道乃至黄道附近的星象,环天一周地分成了二十八个大小不等的部分,每一部分叫做一宿,合起来就是二十八宿;“宿”含有停留、过夜的意思,所以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干脆叫二十八星。
古言: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东南为天罗,西北为地网。所以东南地支“巳”藏天干庚、丙、戊,有藏干“庚”而空缺天星,成为天的罗网;西北地支“亥”藏天干甲、壬,有天星“壁”而空缺地支藏干,成为地的罗网。由于夏至日长,故地支“午”藏天干丁、己两星。二十八藏干各依序排列。下图按古法将二十四节气全部标出。
南方火
轸翼张星柳鬼井
角巳午未参
夏至
亢辰申觜
氏毕
东西
方房卯春分秋分酉昴方
木金
心胃
尾寅戌娄
冬至
箕丑子亥奎
斗牛女虚危室壁
北方水
从上所述,可见地支藏干在古人探究四季轮回的天象星宿中的重要性。之后命理学家把地支藏干运用到命理学的天干推论四季生旺的气象中,并重点用在推定格局的推论上,古人以此根据四柱月支藏干与日干的关系来推定,并把地支中的藏干冠以十神来推算。早期的命理学家把四柱预测的天地人分为三元,三元分别是天干为天元、地支为地元、地支藏干为人元。天干主外为阳、为天,地支主内为阴、为地,人在天地之间,故地支所藏之干为人,所以天干为天元,地支为地元,地支中之干为人元。由此可见古人对藏干的重视程度。《蠡海集》上说:地支所藏的天干中,子、午、卯、酉为四极进禄;辰、戌、丑、未为四藏意四墓,寅、申、巳、亥为四阔,是四禄己藏寄生之处,因此各藏两个阳天干;戊藏于辰戌,己藏于丑未,阴阳各归其所。所藏的天干,都需临官长生或墓库余气定要,甲木的临官在寅、寅又是丙戊的长生之地,故寅藏甲丙戊,卯是乙木的临官,所以藏乙木,余此类推。
三、论地支藏干的五行属性
(一)本气:
甲乙寅卯属木,甲禄在寅,乙禄在卯,故寅支藏有甲,卯支藏有乙。
丙丁巳午属火,丙禄在巳,丁禄在午,故巳支藏有丙,午支藏有丁。
庚辛申酉属金,庚禄在申,辛禄在酉,故申支藏有庚,酉支藏有辛。
壬癸亥子属水,壬禄在亥,癸禄在子,故亥支藏有壬,子支藏有癸。
戊辰戌属阳土,戊与辰、戌同气比肩,故辰支、戌支藏有戊。
己丑未属阴土,己与丑、未同气比肩,故丑支、未支藏有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