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勇进善退才是智,如果说,急流勇进是一种勇敢,那么急流勇退,则是一种智谋。
在现实生活中,名誉和地位常常被作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以否的标准,所以追求一定的名声地位和荣誉,已成为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在很多人心目中,只有有了名誉和权力,才等于实现了自身价值。
名誉与权力眥为身外之物,也是水流花谢之物,万万不可一味的,去追求,如果为了争名夺利不择手段,那就无计于害人害己了,这样的人生有何乐趣。
何况,真明多泪不断,不会使你流,放千古,甚至可能会让你身败名裂。
范蠡,字少伯,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虽出身贫贱,却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交情很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
公元前494年,夫差带兵大败越王勾践,范蠡劝勾践忍辱负重,以图复国,并陪同勾践夫妇一起在吴国为奴三年。三年后回到越国,他与文种一起,定下了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兴越灭吴的策略。为了灭吴,他亲自到各地去寻找合适的美女,结果在苎萝山浣纱河访到德才貌兼备的西施,从此在历史上谱写了一曲深明大义、英雄美人的传奇篇章。
公元前473年,越国灭了吴国,成功雪耻。范蠡因功绩卓著,被封为上将军。他认为“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勾践是一个可共患难而不可共富贵的人,自己的名望和功劳在他之上,并不是件好事。于是,已经六十三岁的范蠡在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携妻带子辞官而隐,化名为鸱夷子皮,变官服为一袭白衣,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也有一说是与西施相携而归)。
归隐后,他就带领儿子和门徒们在海边结庐而居。齐国是东方的大国,农业和工商业都十分发达。范蠡一行人在海边一边努力垦荒耕作,一边又看准机会经商做生意,没过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由于范蠡仗义疏财,施善乡里,同时能力和才干又异于常人,很快,就连齐王都知道了他的名声,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想拜他为主持政务的相国。
这与他的本意是相违背的,他不禁感叹:“努力治家能积聚千金,进入仕途为官能位至卿相,这是一个平民百姓最得意的事情了。但是长时间地享受名望,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他奉还了相印,散尽了家财,再次急流勇退,带着家里人悄悄地走了。
范蟊带着家人来到宋的陶邑(今山东定陶县)定居,自称“朱公”,人们尊称他为“陶朱公”。他的经商头脑和善于治财的才干又一次发挥了作用,没几年时间,天下人都知道陶有个陶朱公,富甲天下。后来,范蠡年岁已高,就把生意交给长子继续经营,自己带上夫人和小儿子一起游山玩水去了。
当行至熊耳山下的卢邑(今河南卢氏县)时,为当地景色所恋,决定在此定居。定居期间,范蠡带动当地居民利用不同地区之间物资的差异,做转运生意,逐渐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不仅如此,他的夫人也教当地妇女种桑养蚕、抽丝织布,使男女老幼的衣着也有了改观。
最后,当他决定回陶时,他再一次显示了自己的慷慨,把积累的几十万家财中的绝大部分留给了乡邻和穷苦人。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大商人,就把他当年生活过的卢氏县莘川村改名为“范蠡”,把村边的湖改称“范蠡湖”,并载于清朝的《卢氏县志》上。
在利誉面前,我们要像范蠡那样懂得有进有退在才是智者,这才是真聪明,余味的进而不退只会得不偿失,害其自身。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对个人而言,各有各的追求,对社会而言各有各的篇章。
一个快乐的人不一定是,最有钱最有权的但一定是最聪明的。他的聪明就在于他懂得人生的真谛。
花开不是为了花落,而是为了灿烂,可遗憾的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依然有许多人不断对功名利禄即知争取,甚至把他看成了一个人全部的生存价值……。
可也要注意节操,有勇有谋,看清形式,有进有退,不被利益所折服,这才是常道。
在很多时候失去反而能得到更多,一味的只进不退,只会惹来事端,引火烧身………。
心得:
一、人生似水,有容乃大。遇事退一步,为人让一步;心气别太高,火气别太盛,人外有人,处处皆有暗峭。智者:多看多听,箴言。愚人:居多自以为是。谁都不是圣人,尽情舒展才华,勤能补拙,笑看繁华起落,开心快乐就好!
二、任何经历,都是一种积累。人生宛如一片果树林,等待我们去做一次次无法重复的决择,摘下属于自己的果实,没有回头的机会。每个人都知道,若想取得成功,无疑要做一个明智的选择。通过比较,尽可能地为自己选择一条好的道路,摘到最大的果实!
三、随心生活,一种安恬的生活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