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上不能糊涂,真糊涂也要学聪明,小事上不能聪明,真聪明也要装糊涂。
什么是大事,大事就是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事,如: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财产损失,可能造成重大事件的事,可能造成群众急的事,金额大的事不一定是大事,什么是小事?是指工作,条例上的时和个人得失上的事,小事糊涂一点好,谦让一点好,让一步海阔天空,得失上斤斤计较,没有意思。
太宗赵匡义拟任吕端为相,有人反对说:“端为人糊涂。”太宗说:“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终立吕端为相。后人有诗赞曰:“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从此,吕端便成为“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典型。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病榻上的******在一次召见元帅叶剑英时,口述了一句诗相赠:“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一来评价叶剑英在大事大非面前的果断,二来道出自己百年之后对国事的隐忧,希望叶帅能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不想此言一出,却让一位宋朝人名扬天下。这个人,便是北宋太宗雍熙年间的宰相、曾任蔡州知州的吕端。
吕端,字易直(公元935~1000年),幽州安次(今北京西)人,祖父吕兖,曾为晋朝沧州判官,父亲吕琦,后晋时官至兵部侍郎。吕端20多岁以父荫补官,历任国子主薄、太仆寺丞秘书郎、直弘文馆等职。公元960年一月,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王朝后,吕端历任CD知府、蔡州知州、枢密直学士,后官至宰相。******评价吕端大事不糊涂,缘于公元995年即太宗至道元年的一件事。当时,太宗赵光义欲立吕端为相,此时当朝宰相为吕蒙正。宋太宗和吕商量,吕蒙正说,吕端为人糊涂,不能为相。宋太宗回答:“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让吕端为相,并在一次皇宫宴会上作《钓鱼诗》云:“欲饵金钩深未达,石番溪须问钓鱼人。”以表明自己决意让吕端为相的想法。几天之后,吕蒙正便不得不交出相位,让位于吕端。吕端在任上果然为官持重,识大体,并屡屡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自己的主张,常常让宋太宗“犹恨任用之晚”。
不过,吕蒙正说吕端为人糊涂、宋太宗说吕端小事糊涂也的确事出有因。而吕端能够任蔡州知州,多多少少还得益于他的“小事糊涂”。
雍熙元年,宋太宗的二儿子魏王赵廷美有位府亲找到当时在魏王手下为官的吕端,希望他能利用关系帮助他们私贩些竹木以获取利益。吕端原本就与魏王不错,又是魏王的属下,碍于面子就答应了,给这些私自贩卖竹木的人开了一次绿灯。按当时的大宋律,私贩竹木为严重违法行为。此事不久东窗事发,遂牵扯到了吕端。吕端被贬到商州司马参军,继又移至汝州,复为太常丞、判寺事,不久,又让他出任蔡州知州。这样一来,便与驻马店结下不解之缘。吕端任蔡州知州的时间大约是公元985年至987年之间,虽然任期不长,但屡有善政。吕端离任时,蔡州百姓列长队泣泪相留。吕知州上任之初,由于蔡州多年来历经战乱,加上旱灾、水灾和蝗祸,早已是人烟稀少,百业凋敝,成片成片的田园荒芜无主。看到这种情况,吕端奏请皇上,经批准,他从今山西的晋、云、朔(今山西临汾、大同、朔县)招募农耕之人,向蔡州移民,给他们建园舍,分土地,同时又积极妥善地解决移民和当地百姓发生的矛盾,使之和睦相处,一同发展生产。短短两年,便使当地恢复了生机,百姓安居乐业,凋敝的蔡州又成了远近闻名的粮仓。
胸怀大志的吕端,虽然被贬蔡州,却能痛定思痛,处处严以律己,勤政不辍。据称,他在此地一年四季穿粗布衣服,日日粗茶淡饭。无论官绅豪吏、贩夫走卒,一律同等相看,还常常解民纠纷于乡里,劝农耕种于田圃,甚至还以和农人在田边村头酌酒相谈为乐。至今,在上蔡一带还流传着一种说法:“福源酒”(状元红的前身)就是吕端任知州时将一个不大的作坊扩大成名播州外的大酒坊酿造的。还有传说讲吕蒙正之所以说吕端做事糊涂,是因为吕端在蔡州经常饮用“状元红”,因不胜酒力,常常伏案酣睡,鼾声不绝。当然,这只是传说,不必当真。
宋太宗和******评价吕端“大事不糊涂”,说起来一点也不算过誉。他能够一生为官40年,很大程度上仰靠自己的机敏干练、宽厚多恕。公元995年,吕端官升宰相,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这个故事说明大事上一旦糊涂,就会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而小事哪怕是再怎么倒腾也出不了什么事情。
我们要学会像吕端那样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聪明,任何事情不放在表面……。
表面上聪明的人说了就作案时干脆利落,速度果断,绝不拖泥带水,但缺点是较少进行深入,细致周密的思考。凭直接经验和性情办事的成分,稍重,因本人有力量也聪明,算得上是有勇有谋,但总的来说,勇多阴谋,这样难免有顾及不到的地方也可能忽略了某些轻微细节而埋下隐患。
锋芒不露的聪明人善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