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得辽阳(6 / 7)

五姓不绝 醉夜刀 12608 字 2017-06-29

此重的封赏,除屡建战功的原因以外,还因为者勒篾对成吉思汗有过三次大恩。第一次是成吉思汗青少年时期,遭遇到仇敌追杀,者勒篾保护他,躲进不儿罕山密林中,脱离了危险。第二次是公元1201年成吉思汗与泰亦兀惕人决战于斡难河畔,颈部受重伤,者勒篾守护在旁,用嘴吮出毒血,使他避免了生命危险。第三次是此次成吉思汗伤后又饥又渴,者勒篾豁出命来,夜里单人裸体渡河,从敌营中盗取马乳,供其充饥解渴。这三次大恩,使成吉思汗终生念念不忘。

兀良哈部人对蒙古大元帝国的建立也有卓越贡献。兀良哈部杰出将领速不台父子,曾两次跟随蒙古大军西征中亚,越高加索山,到达欧洲,从伏尔加河战至多瑙河,征服欧洲俄罗斯、匈牙利等十几个大公国。后来在灭金的战争中,速不台与成吉思汗四子拖雷,带领兀良哈军于公元1232年,绕过潼关进入河南,在三峰山(河南禹县)与数倍于己的金军发生激战,攻入汴京,消灭了逃亡的金王朝。速不台死后被封为河南王。(见《元史?列传第八》)速不台之子兀良哈台,公元1253年跟随忽必烈出征云南,任军事指挥,绕道四川西部藏族地区,越大雪山,过大渡河、金沙江,第二年攻入大理城,灭了有三百余年历史的大理国,建立政权,纳入中国的版图。忽必烈北归后,兀良哈台留下来攻略西南地区。兀良哈台之子阿术,在元灭南宋的战争中,率本部人马大战扬州等地,战功累累,死后被封为河南王。(见《元史?列传第十五》)

元朝时期的兀良哈部落,于公元1207年走出不儿罕山原始森林,青壮年大部从军参与蒙古大军的征战。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元始祖忽必烈把兀良哈部安置在额客朵颜温都尔山,即大兴安岭东麓(现齐齐哈尔东南处),从此朵颜与兀良哈名称混用。元祐三年(1316年)始设朵颜温都尔千户所。

元末明初,兀良哈部已南下,延伸到西拉沐伦河一带,进而控制了长城以北广大地区。到了明朝,兀良哈部投附大明朝。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明设泰宁、福余、朵颜(兀良哈)三卫。朵颜之地广袤,“自大宁前抵喜峰口近宣府曰朵颜”(《武备志》)。三卫指挥使驻兀良哈地域,故有兀良哈三卫之称。其他头目各领所部,以安畜牧。

明灭元后,蒙古退居北方,以成吉思汗黄金家族为首,史称“北元”。北元蒙古内部分裂以后,西部为瓦剌,东部为鞑靼,还有兀良哈,成三大部分。兀良哈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周旋于蒙古东西两部和明朝之间,平衡各种关系,寻求生存和发展。

兀良哈在明朝的重大事件中都有参与。建文元年(1399年),明燕王朱棣借“削藩”之机,发起“靖难之役”,兀良哈出动三千铁骑(亦有六千之说),为其助战,与建文帝大军转战于河北、山东,一直打到南京,于1402年帮助燕王朱棣夺取了皇位。朱棣成功后,归还大宁兀良哈旧地作为借兵之酬。

“土木之变”是明王朝的奇耻大辱。正统十四年(1449年),北元西部蒙古瓦剌部也先进攻大同。明皇帝英宗御驾亲征,大战于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以东)。明军大败,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英宗皇帝与亲兵乘马突围不得,也被也先军俘虏。紧接着也先军围攻北京城,幸赖于谦部署兵员,奋力抵抗,才将其击退。在这次事件中,兀良哈部暗中联络瓦剌部也先,并出任向导,同时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攻打辽东,予以积极配合,围攻北京城时全力以赴。从中得到许多好处。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发生的“庚戌之变”,使腐败的明王朝产生了根本动摇。由于明王朝经常采取减少或取消贡市和互市的办法,封锁经济往来,使蒙古各部处于极大的困难之中。为了打破这种经济封锁,蒙古各部不得不诉诸武力。兀良哈三卫都督、者勒篾第十世孙恩克(影克),联络瓦剌俺答汗蒙古,集结于兀良哈牧地,组成强大的联军,威逼明朝京城。在兵临城下的情况下,明王朝答应了通贡互市的全部条件,蒙古兵才撤军。此事发生在庚戌之年,所以历史上称“庚戌之变”。

明朝中后期,即十五世纪初,开始形成喀喇沁部与兀良哈部的大融合。

喀喇沁在汉族典籍中又被译为哈喇慎、哈喇嗔、哈喇赤,或类似的谐音。原为“平民”或“属民”之意。

哈喇慎和兀良哈原本是两个毫不相干的蒙古部落。哈喇慎原在亚洲中部的钦察草原游牧,兀良哈原在亚洲东部的不儿罕山狩猎,相距不啻万里之遥。这两个部落的融合,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哈喇慎先民为中亚草原乌古思人,七世纪时迁往阿姆河以南伊朗哥疾宁、白沙瓦等地。成吉思汗时代,拖雷和速不台西征达阿姆河以南的呼罗珊地区,把位于哥疾宁的哈喇慎人征入军队,并把他们带入蒙古地区。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土土哈率哈喇慎万余人猎于北塔海,后逐渐迁牧于岭北行省,并多次平定过皇族内乱。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蒙古封建主孛来太师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