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过境西夏(1 / 2)

西夏国境比辽宋都要小,且境内大多也为蛮荒之地,即使州府县城相比辽国来说也是人口较少,国中党项人、汉人、羌人、回鹘人、吐蕃人和其它部族也是杂居一处。皇室权贵党项人自称蕃人或弥药人,而其他外族中,除了吐蕃羌人因渊源相近称他们弥药人外,其他西北部族多称党项为唐古人,因此,连契丹辽国境内的部分党项人也被称作唐古人。

从唐朝末年唐僖宗那会儿,左武卫将军、刺史拓跋思恭在宥州已渐渐聚集党项族强大起来,在协助朝廷平定黄巢之乱后,首领拓跋思恭正式被朝廷册封太子太傅、夏国公,赐姓李,一伙兄弟思谏、思孝、思敬分别为节度使,于是就有了在河西崛起的这股势力。但是,党项李家直到辽宋开国均已数代之后,方才在李元昊手中正式建立大夏国,全名白高大夏国。

由于西夏境内的人丁、地理和物产存在种种局限,尤其是在与两个大国的你争我夺中艰难立足,因此,李元昊立国初期常常与辽宋两国和战不定。在辽国采取安抚西夏制衡宋朝后,辽夏之间一直相对缓和。相反,宋国君臣一直痛恨西夏是从中原叛离之邦,稍有时机就加以讨伐,而且,西夏一如辽国需要燕云富庶之地一般,每每劫掠中原州府,导致宋夏百余年间纷争不断,其战事频繁远比与辽国要厉害得多。而李元昊为了与辽宋两国分庭抗礼,更去掉唐朝册封的李姓以及被宋国册封的赵姓,将党项皇族姓氏改为嵬名氏,他自己改名曩宵,使用党项语的封号“兀卒”指代天子,颁布党项文字,仪容服饰有所规定,种种方面都显示西夏已经完全成为鼎立一方的国家。

在李元昊之后,从夏毅宗时代起,西夏国内党项族和汉族的礼仪风俗之争都没停息过,是为蕃礼与汉礼之争。究其原因,在于从夏毅宗时代起,梁氏家族在朝中有着举足轻重之地位,表面上姓梁,其实并非汉人,因为党项早期集中的一大部为宕昌羌人,梁氏祖上为南北朝时期的宕昌羌人首领羌王梁勤。与中原汉人有着祖上的积怨,因此,西夏与宋国连年征战不休。梁家被西夏一些汉人误为汉家势力的代表,事实上梁太后及其兄弟却是坚定党项羌蕃礼仪的支持者,而皇帝夏毅宗却提倡汉人习俗。由于梁家掌握权势,打压嵬名氏,夏毅宗与宋国的缓和之路十分艰难,之后夏惠宗以及夏崇宗李乾顺前期,毅宗皇后、惠宗皇后两代梁氏掌权,西夏一直被梁家所左右。

如今小梁太后过世已久,梁家再无掌权者,后世称为崇宗的李乾顺终于凭借仁多保忠和弟弟嵬名察哥以及族兄嵬名仁忠等心腹支持,实现以汉法治国,这从李乾顺采用大唐贞观的年号就能看出效仿中原制度的决心。虽然宋人有侵夺地界的仇怨,但李乾顺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并未打算深究。

为了恢复国内朝政和取得民众对皇室的拥戴,之前,嵬名察哥为了响应辽国天锡皇帝派出虞仲文说动联合攻宋的计策,曾经出兵收复熙州、河州取得了胜利,但并没继续深入,而是遵从李乾顺的旨意,步步为营。如今李乾顺正值盛年,大兴学府,对蕃学与国学并重,礼敬佛法,西夏在二十余年里,礼乐繁盛,欣欣向荣,百姓生计大体安稳,的确享有塞上乐土之名。李天晟与萧迪里一路黄河南下,看着西夏风光,领略百姓风俗,比之辽国大漠的战乱和荒芜,着实有一番云泥之别的景象。

塞外的春风刮来依然少许寒意,众人披着皮毛,经过数日到达怀州,好好歇息一晚,然后派人换了几匹坐骑准备继续上路。怀州在西夏京城兴庆府东面,是拱卫京师的重镇,也是来往使节必经之路。

萧迪里在驿馆道:“郎君,我们统共就十来人,该如何联络他们皇帝,与大帅结盟呢?”李天晟放下包袱笑道:“依你说呢?”萧迪里摸了摸脸颊,“嗯,末将小的时候在边关见过公主出嫁,距今已有十来年了,如果没有什么意外的话,如今西夏皇帝的皇后,应该还是我大辽的公主啊。”

李天晟看了他一眼点头:“你说的不错,我也曾听说,那是大辽成安公主,名叫耶律南仙,她出嫁的那一年也是我与先父离开辽国的时候,我记得很清楚。”萧迪里扭头道:“那……郎君是打算前往兴庆求见成安公主?”李天晟沉吟片刻,又轻轻摇头:“不成……我们不能多耽误时间,我想留下一封书信,你派出两个可靠的兄弟去往兴庆府呈交给公主,我们还是继续赶路。”萧迪里坐下道:“此事关系重大……郎君觉得这样做可行?”李天晟叹了一口气道:“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你说,我能相信他们么?”萧迪里顿了一顿道:“若信得过萧迪里就可信得过这些兄弟!”李天晟笑着点点头,回到房中写了一封书信,交给萧迪里安排人手即刻出发。

离开怀州往南进入长城边关,李天晟远远望着蜿蜒的城墙,不禁感叹,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到长城内,祖上多少代人的梦想就是重返中原,如今为了保护中原百姓,自己却从这里要回到中原。过宥州、洪州再过长城岭边关进入大宋境内,这一路又是十余日。

此刻,看着中原的风貌处处青山连绵,可这几年为了北边征战,西北地界民生凋敝,见到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