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联宋(1 / 2)

入夜时分,大石来到帐外,唤了一声:“李兄弟可在?”李天晟出来,行礼道:“耶律兄,今晚不是有会盟酒宴……怎有空到这里来?”大石笑着入帐,看了看道:“是啊,大家都很高兴,你却早早不见了,我担心兄弟有什么心事,过来看一看。”忽然叹了口气:“我知道今日在会上,原本我们都决心出兵讨伐金人,可是,我最终改变了主意,想必你心里有一些不解……哎,我何尝不是一样?”

李天晟见他主动说起此事,请他坐下道:“耶律兄,我是……我见到漠北各部愿意与大辽再度结盟,本为你高兴,我也知以此刻匆忙组军要打败金人,契丹兵马与漠北各部都多年没有合军,即使我们去了,也胜算不大,你这么决定是明智的。因此,我回来想了想,如今金人强势,但他是骄兵,或许并未算到我们还有力量主动出战,另外,既然他们有南侵的野心,不如再派人前往联络宋人,如此就可以对他实行南北夹击……这等战机倒也难得啊……”大石听他一番说辞,心里颇为心动,他看了看李天晟:“你说我们去联络宋人?这……可行吗?”李天晟道:“当然,战局之势,变化无穷,如今金人攻略大辽得手,野心大盛,对宋人岂能没有觊觎之心?我们主动联络,既可防患未然,对宋人也是一番警醒,金人根本不愿按照当年完颜阿骨打的承诺归还燕云之地,我们大可以利用这等利害环节……”李天晟故意将宋人结盟说成利益之策来打动大石,心中其实未必有出战之心,但至少可以前往宋国结为盟友,可以让宋人早做防备。

耶律大石听了连连点头:“嗯,说得好,此事我看可行,但眼下也只有李兄弟可以托付,可你才刚到此,我怕你太过劳顿……”李天晟摆手道:“耶律兄说哪里话,我本就是汉人,为了契丹和汉人免遭金人屠戮,两家重新结好,李天晟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大石拍拍李天晟肩头道:“既如此,事不宜迟,我让松山派一些人护送你,明日出发。”李天晟行礼谢过,见大石要出营,李天晟上前道:“耶律兄,小弟还有一言……”大石回头,李天晟走近低声道:“我记得当日你从金兵那里离开,萧姑娘一直不离左右,你也曾答应要给她安定的生活,今日到了可敦,大辽也暂不打算兴兵,需要休养生息,我觉得你应该可以兑现承诺。”

大石听了有一些纳罕,笑道:“多谢兄弟提醒,我明白了,不过,此事嘛我要等你回来,呵呵。”李天晟摇头道:“非也,小弟的意思不仅仅是对萧姑娘一人而言,而是整个契丹人都需要你的承诺,他们在亡国之际仍然甘心追随你,大家日后的前途何在?耶律兄可曾想过?”大石略作沉吟,道:“以你的意思……我该如何?”李天晟道:“请恕小弟直言,从天祚帝失败之日起,大辽就陷入一盘散沙,众人颠沛流离,如今追随你到这里,好容易聚齐一股力量,大家需要看到光复大辽的希望啊!好比当初你在燕京跟着天锡皇帝那般……”大石有些低沉地道:“你是说我应该学耶律淳那样自立?不、不兄弟此言差矣……耶律大石虽然渴望振兴大辽江山,但并不是为了一己之私,你也应该知道我非贪慕名位之人,如此不臣之心,非我辈当为,不可不可……”说着眼神中甚是惶恐不安。

李天晟见他连连摇头,急匆匆转身出去了,李天晟心想:“他希望复兴国家大业,但不是为自己,是个英雄豪杰之士,可如今需要他领导契丹人,否则怎么去恢复辽国?”

李天晟坐了回去,从怀里取出《李卫公兵法》,慢慢翻看,见开篇言道:“夫将之上务,在于明察而众和,谋深而虑远,审于天时,稽乎人理。若不能料其能,不达权变,及临机赴敌,方始趑趄,左顾右盼,计无所出,信任过说,一彼一此,进退狐疑,部伍狼藉,何异趣苍生而赴汤火,驱牛羊而啖狼虎者乎?”这些日子以来,他在路上歇息之时就不断揣摩兵书,回想自己跟随父亲阅读史籍典故,开始明白历朝历代的君臣将领,所谓江山社稷的兴盛,本是皇帝个人才智决定了大半,而战场胜败,则是领兵主帅的智谋决定了大半……如此种种,现在辽国已经败亡,这些契丹人还想要对抗金人,显然需要杰出的领袖和杰出的统帅方能实现振兴辽国,恢复旧土的愿望。耶律大石可以说是契丹人中那个不可取代的人物,他是大家的希望,而且具备领兵作战的才干,但是他不希望背上有图谋社稷的野心,可如今的辽国州土已经仅存一二,大石不在此时此刻挺身而出,人心很快就会失散,到时候就真的风流云散,再难挽回。

对于如何取胜?李天晟见后面写到:“夫决胜之策者,在乎察将之材能,审敌之强弱,断地之形势,观时之宜利,先胜而后战,守地而不失,是谓必胜之道也。若上骄下怨,可离而间;营久卒疲,可掩而袭;昧迷去就,士众猜嫌,可振而走;重进轻退,遇逢险阻,可邀而取。若敌人旌旗屡动,士马数顾,其卒或纵或横,其吏或行或止,追北恐不利,见利恐不获;涉长途而未息,入险地而不疑,劲风剧寒,剖冰济水,烈景炎热,倍道兼行,阵而未定,合而未毕,若此之势,乘而击之,此为天赞我也,岂有不胜哉……”如今不管辽国还是宋国都情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