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都有人慕名前来观赏。
大石远远望见天王寺塔,塔的侧面全是精雕细刻的一排排佛像,看上去既庄严又美观,令人赏心悦目。远处城楼上有大辽旗号,却没有一个辽兵的影子。城门下,百姓不断拥堵到一起挤进城内。但守城的辽兵却歪倒在门边,对这些进城的人丝毫不加盘查。大石十分讶异:“这么多逃难的百姓过来,难道这里的官兵竟会不知道女直起兵的消息?”忍不住跳下马来,赶到城门边想拉起辽兵来质问一番,转念一想,自己才刚来赴任,都没见过这里的文武官员,如此冒昧对待官兵也不妥。如今第一要务应是军民上下齐心,做好抗敌的防备,实在不是为了细枝末节找茬的时候。于是平心静气改口为询问官署和辽兴军节度使衙署在哪里。哪知道这里的辽兵根本没把这个契丹人放在眼里,竟如对待问路的外地人一般,丝毫不以为他是契丹官员。
大石看了一眼,这是他生平头一次到南京,从北面通天门入城,径直往官衙而去。这南京城和上京、中京两处多少融合了契丹人草原游牧特色的城池大为不同,格局全是中原汉式的气象,一直延续唐末藩镇以来的布局。除了后来营建的大内之外,城内二十六坊几乎全以汉人为主,但也有一些坊里是供与番邦外族居住,很多都以名目为区分,例如这二十六坊有罽宾、肃慎、蓟北、蓟宁、卢龙、棠阴、永平、通阛、通肆等名称,大多延续唐朝的坊市制度特色,每一坊前立有门楼,上书坊名。
走过一条街,前面一队辽兵骑马疾驰而来,两边百姓纷纷避让,大石也只得退开,为首一人忽然勒马停下,下马盯着大石,不觉笑着上前:“你是……重德,耶律大石?你怎么到南京来了?听说你从翰林院外调在祥州为官啊?”大石细细一看,这人五十多岁,眉宇轩昂,正是南京留守,常胜军都元帅,改封秦晋国王的耶律淳,目前掌管南京的军政大权,因南京在民间被称为燕京,所以也往往称燕王,他本是兴宗耶律宗真第四子魏王耶律和鲁斡之子,耶律和鲁斡在耶律延禧即位之初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越国王,拜南府宰相,任南京留守,去世以后就由耶律淳袭封,也是天祚帝耶律延禧的叔父。
大石认出耶律淳后,当即躬身行礼:“臣大石受陛下任命,从翰林院转到南京担任辽兴军节度使,协助大王保卫南京安危。”说着从怀里取出敕书和印绶。耶律淳扫了一眼,哈哈一笑,示意不必如此,上前细细打量大石一番,拍拍肩膀,道:“哦,辽兴军驻守平州,要出城往东去四百余里。眼下情势紧迫,本王与你小老弟有些年不见了,还望你就留在南京办事。对了,记得之前你一直都在中京苦读汉人书本,说是要以学问应考,哦,莫非先前果真高中了?”见大石微微点头,便笑道,“甚好,不枉你用了一些光阴在读书上,不错,那么,现在到了为朝廷效力的时候了。好好,想不到是来这里跟本王一起并肩作战啊。对了,家里可都还好?你娘为你娶亲了没有?”大石又摇头道:“不瞒大王,我娘已经过世快五年了。”耶律淳听了微微叹息:“哎,是么,不过如今你出人头地,受到皇恩器重,也算告慰老夫人了,这么说,还没有成婚啦?你也二十六七了吧,契丹人像你这样的可不多啊?那该有意中人了吧?”一边走,一边握着大石的手,正说着,扭头看了耶律大石一眼,大石心中一动,脑海里忽然浮现起萧塔不烟的容颜,没有吭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