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我在部落中看到一个叫施嫣的大神记录的一篇美文《真正的长大是真正的做自己》,她在文章的后面写道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从众心理,往往需要别人的肯定,在别人点头的瞬间,才能够笃定自己的想法。
而想要去迎合别人,很多时候都是对自己的不够坚定,也无法忍受独自一人的寂寞和孤独。
但正如一本书中所说:人人正常的关系,不是彼此赞赏和吵闹,而是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有人雪中送炭即可。
不要妄想所有人都会喜欢你,更不要觉得别人不喜欢就都是自己的错,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赢来别人的几句赞赏和笑声,无非只是满足了自己那点笃定,甚至是虚荣心。
一个在任何场合都想表现出合群的人,往往内心里都是自卑作祟,如小麦一般,知道自己极其普通,但心里也有想要的生活和理想,就靠着去迎合别人得到自己的期待,却恰恰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点。
那就是:自己想要的,得靠自己,靠别人永远无法免费奉送,只有自己得到了,才算抓在手里。
这个社会人人都很忙,没有人会永远把目光停留在你的身上,更不可能随时随地都在关注你在做什么,那你又何必时时刻刻都在思量别人的想法呢?
生活很累,但这种累不是你工作忙碌经营生活,而是整天去迎合别人努力逢迎所有人,这样的累其实毫无意义。
一个人,活在世上,不是要成为和别人一样的人,而是要有那么一点与众不同的东西留下。
这点与别人不同的地方,才能被别人记住。
而且,很多时候,我们所认为的合群,无非是被同化,甚至被平庸所改造。
和周围的人相处,彬彬有礼,进退有度,已经足够,不用想着去成为所有人的朋友,更不要奢望别人能为你付出什么,那些都不能成为你交际的目的。
自己没有什么,不用每天抱怨,再抱怨也不会天上掉馅饼,自己拥有什么,也不用着急分享,在别人看来或许是炫耀。
人的身体里有十几亿个细胞,又处于不断的新陈代谢当中,不要以为别人都是一成不变的,今天他可能因为你的合群和你称兄道弟,明天利益当前,他就会和你分道扬镳。
永远不要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不要为了一些莫须有的生活真相而选择合群。
一个习惯合群的人,最终就会失去了自我,戴上一张又一张努力迎合的面具,明明自己不是那么开朗的人,明明更喜欢独处,却非要做出一副我人很好你们都来和我做朋友的面孔,久而久之就会心力交瘁。
而一旦合群成为你的标签,想要摈弃也绝非容易的事情,做自己看似容易,但找回自我却难上加难。
当你已经将真实的自己掩盖,想要重新回到一张白纸的状态,要取舍的东西实则更多,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
融入不了别人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你没做错什么,只要你问心无愧,哪怕别人不理解不赞同又如何?你靠他们吃饭生活结婚生子养活自己吗?你靠着别人而活吗?
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就要学会做一个不合群的人,不期待所有人都理解你,不期待别人时刻对你点头微笑,只要你学会自重自爱,那么这就是你生而为人最大的成功。
当你不再为了合群而合群,当你不再为了迎合而迎合,你就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完善自我,有了更多的精力去反观内心,自己的人生和节奏要学会自己把握。
那些和你不合群的人,绝对不是一路同行的人,不要也罢。
比忍受孤独更难的,是忍受一群根本和自己不在一个频率上的人。
有句话说:你理解得越多,理解你的人就越少。和懂你的人,不群而合,和不懂你的人,群而不合。
合群不是规则,而是你如何对自己负责。
你不是真正的快乐,你的笑,只是你的保护色。
文章的结尾,她非常直白地表示:
真正的长大,真正的做自己,是不再装模作样。
的确,我也认为真正的长大是做自己,一味的模仿,就算拥有最高超的技术,最后的结果也只是一个只知模仿的高技能怪物罢了。
社会又怎样,我又怎样,我就应该为了别人改变自己原有的性格去配合大众吗?
合群又怎样,在心里面还不是只有一个人,从未多出其他人。
有时侯当一个人真的成了一个完美无瑕的复制品的时候,那么他(她)还是他(她)吗?那个时候与其说是复制品,不如说是机器人更来得贴切。因为一个失去了灵魂的人,不配称之为人类。
以前,我也就像那篇文章所说的人差不多,为了别人的感受而活。甚至,我认为那篇文章根本写的就是我。因为形容得真的傻得很像我,努力地讨好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