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刘毅已经去世了,西晋的朝廷现在终于可以用群魔乱舞形容了,除了奸臣就是庸人,哦,不对,还有一个开国元老卫瓘。
卫瓘字伯玉,二十岁便入朝为官,历经曹魏西晋两朝,屡立战功,参与征讨蜀汉,平定钟会叛乱,是西晋当之无愧的开国功臣,与贾充,荀勖,山涛是同一个级别的人物。但是从司马炎登基之后,朝堂上却很少见到这位重臣的身影。不是他太低调,而是卫瓘大人一直被朝堂放在边僵镇守。先后担任镇西将军,征东将军,征东大将军,征北大将军。除了西晋南方一直由名将杜预镇守,卫瓘兢兢业业地走遍了西晋的每一处边境。他与其说是一个大臣不如说是一名大将,在行军布阵的十几年中,卫瓘并非混日子,而是屡立战功,离间北方少数民族,降服乌桓,逼死鲜卑拓跋氏,西晋北方边境大定。
到了咸宁四年(278),为祖国稳定做出突出贡献的卫瓘大人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朝堂,出任尚书令。太康三年(282),卫瓘升为司空,继续任尚书令,兼太子少傅。幸亏卫瓘任职时间晚,不然他也要成为名臣刘毅弹劾的对象了。此时的卫瓘已经是朝廷第一人了。既有崇高的荣誉,八公之一的司空加身,又有尚书令这个总领事务的实职。此时的卫瓘可以说风光无限。
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此时的朝廷第一人完全是坐在火山口上。如果有印象的读者还会记得,太康三年司马炎正忙着赶走自己的亲弟弟,整个朝廷乱作一团,不可开交。卫瓘被放到这个位置也是无奈之举。老油条贾充同年去世了,老臣山涛也已经年迈马上退休了。统领朝臣的前任司空司马攸正在被皇帝驱赶。而皇帝正于反对自己的朝臣打的不可开交,骂架虽然很重要,但朝政也要有人干才是。正巧开国老臣卫瓘竟然对皇帝驱赶齐王这件事罕见的没有表态。在司马炎眼中,没有表态就表示不反对。这种人正合适放到干活的位置上。对朝臣而言,卫瓘是开国老臣,德高望重。而且长期在边境作战,是个蛮人,现在这件事没有表态,大家也不要逼他,万一武人的脾气上来,找个由头把自己干掉,都没地方说理去。所以朝臣也默认了卫瓘的掌权。
终于到了太康四年,齐王死了,事情结束了,卫瓘依然做着朝廷的头把交椅。他虽然长期带兵打仗,但同样有着聪明的政治头脑,而且这是一个能臣干吏,对朝堂上黑暗混乱的政治很不满意,所以他当权期间,一直采取行动试图恢复朝廷的清明政治。之前与刘毅联合上书废除九品中正制的建议就是他做出的尝试之一。可惜这封奏折虽然深深地打动了司马炎,却不能让司马炎有勇气向着各大世家开炮。
卫瓘虽然对皇帝撵走亲弟弟没有表态,但并不表示他不关心皇帝后继的问题,只不过更加隐晦罢了。身为老臣的他明白司马炎的性子是听不进任何贬低他儿子的意见的。所以他在酒宴之上,佯装喝醉,拍着皇帝的龙椅叹息道:“可惜了这个座位啊!”他试图用这种隐晦的方式提醒司马炎注意后继选择的问题。可惜司马炎依然佯作不知,对卫瓘说道:“爱卿喝醉了,回去吧。”老臣卫瓘终于明白司马炎无论如何是不会放弃自己的傻儿子了,他只得无奈的放弃努力。
因为这个傻儿子的缘故,司马炎手中可用之人,除了老臣卫瓘之外只有极少数亲信。司马炎固执地以支持儿子司马衷还是支持齐王司马攸作为唯一的用人标准。自此外戚三杨异军突起,顺利成章的在朝廷大展拳脚。“毕竟三杨之一的杨骏是自己的岳父,也算是司马衷的半个姥爷。姥爷总不会对外孙不利吧。”所以司马炎给予了三杨充分的信任,册封杨骏为临晋候。这是一个别有内涵的爵位,临晋临晋,光大晋国。司马炎对自己的岳父寄予了厚望。所以从太康四年开始,杨骏的势力开始急速扩张,连带着自己的弟弟杨珧杨济地位也水涨船高。
但是司马炎却是看走了眼,杨骏虽然出身东汉名门杨氏。但却早就抛弃了儒学经典,充其量只能算是个地方土豪。这是个赤裸裸的奸臣。所以掌权后的杨骏只做两件事卖官鬻爵,结党营私。
但是自古忠奸不两立,卫瓘虽然不是刘毅那样的清官,但也是一位直臣。对杨骏的举动很是不满。同样,杨骏也对卫瓘很是厌恶。“就是这个老家伙阻止了自己独霸朝廷的愿望,必须要想个办法把他弄下来。”
于是踏入官场不足二十年,凭借女儿杨芷立足朝廷的杨骏,准备向从政四十多年的老江湖卫瓘下手了。可惜卫瓘不愧混迹江湖数十年,杨骏苦思冥想,绞尽脑汁也抓不到卫瓘的把柄,能够把他拉下马。而且杨骏深知,像卫瓘这种老臣,只要不出现与皇帝想法相悖的情况,没有什么过错是皇帝不允许了。告他杀人不可能,皇帝明明知道石崇劫掠富商也不闻不问;告他贪污受贿更是白扯,皇帝本人就是贪污受贿最大的头目;告他谋反,的确很有可能拉他下马,可惜功臣卫瓘谋反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功夫不负苦心人,杨骏还是想到了卫瓘唯一的漏洞,既然不能给卫瓘安插罪名,那就让他自动辞职好了。而逼卫瓘辞职要落在他的四子卫宣身上。因为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