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司马炎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这无异于一场没有胜者的惨胜。整个朝堂被这场风暴彻底撕裂。几乎所有朝臣都站到了司马炎的对立面,司马炎真正的成了孤家寡人。
但司马炎毫不在乎,虽然司马攸已经去世,但司马炎依然倔强地把是否支持司马攸当做唯一的用人标准。
站在皇帝这边的只有提出请司马攸归国的荀勖,冯紞与杨氏三兄弟。而其他朝臣自然而然的将这几个人视为敌人。对司马炎也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司马炎的可用之人越来越少。
而且朝廷的大部分精英都折损在这件事上,张华,向雄,羊琇,司马骏等等。原本已经混乱不堪的政治只能更加黑暗。
西晋到此时虽然只经过了不足二十年。对于一个王朝而言还属于少年,此时应该国政清明,物阜民丰。但晋朝并非如此,它更像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已经腐朽不堪,虽然还能前行但已经暗伤无数,垂垂老矣。因为它不是一个崭新的王朝,只是曹魏的延续罢了,所以王朝后期的种种弊病都无可避免,政治黑暗,卖官鬻爵,结党营私,奢侈成风。现在还要再加上几条,君臣不和,重用外戚。
能臣死走逃亡,(贾充,张华,向雄,山涛,司马骏,司马攸),谏臣被赶跑了(清流博士),只剩下外戚(三杨)。所以太康十年的政治实在没什么可说的,除了黑暗就是黑暗。我尝试从中发现些许闪光点,的确很是困难,但并非没有。
晋武帝时期最忠直的名臣只有刘毅一人。这是一个魏征海瑞似的人物。看到他的姓就明白这是一个汉朝皇室宗亲,但是在曹魏时就投身政治,在司马昭当政时被迫加入司马昭的集团。所以在西晋成立后也屡有升迁。
所有人包括司马炎都知道这是一个忠贞正直的大臣,所以刘毅一直负责谏言。到了咸宁四年(278),刘毅升迁为司隶都尉。这是一个听上去毫不起眼的官职,虽然没有三公那样出名,但权力极其之大。
这是负责监察的最高官职,可以监督京师及附近地区所有官员的言行,无论王侯将相。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县令官吏,都可直接弹劾。而且手下有近千人的武装力量,可以监督百官,类似于明朝的东厂锦衣卫加上清朝的都察院御史。
而现在这个职位落到了正直的刘毅身上。他上任之后做的第一件胆大包天的事情就是拦了太子的车架。因为傻太子司马衷上朝的时候大张旗鼓的从东掖门走。这完全不符合礼制。眼里不揉沙子的刘毅直接扣下了车架,拒绝太子进门,然后上书皇帝弹劾太子太保,太子太傅以下所有官员。
请注意是所有,此时司马攸任太子太傅,而司马炎为了能教育好自己的傻儿子,选择朝中能臣重臣担任司马衷的属官。所以刘毅此举几乎把所有的朝廷大员列入了弹劾范围。他很看不惯当时追求奢华享受的风气,所以豪门贵族一直是他打击的对象,在他的任期内京城豪门老实了许多,但他最看不惯的还是身为皇帝的司马炎。所以虽然他的职责范围只有王公大臣,但是他自觉地把皇帝纳入了管辖范围。
太康年间,司马炎在南郊祭天,祭祀结束后,很是感慨,又想起了自己平定东吴,一统天下的功勋,虽然不能泰山封禅,但现在也要向上天好好说说自己的功绩。因为刘毅为汉室宗亲,所以他志得意满地问一旁的刘毅:“爱卿认为我能和汉代哪个皇帝相比呢?”
刘毅早就对眼前这个奢侈享受,沉浸女色,放纵朝臣的皇帝很是不满了,所以他毫无顾忌地说道:“您可以与东汉末年桓灵二帝相比。”桓灵二帝之后就是群雄割据,三国鼎立的局面了,可知这两个不是什么好皇帝。
司马炎被泼了一盆冷水,他诧异的问道:“我即使没有古人那样的德行,也算是克己为政(真亏他说得出口),而且又平定东吴,统一天下(估计要吹嘘一辈子了),现在把我比作桓灵二帝,是不是太贬低我了?”司马炎知道眼前的刘毅就是正直性子的人,所以耐着性子问道。
刘毅给出了他的解释:“桓灵二帝卖官鬻爵,钱还都放入国库,你卖官,钱都放自己腰包了,这么看来,你还不如桓灵二帝呢!”刘毅狠狠的骂了皇帝一顿。
司马炎听到这番话,出奇的没有大怒,反而大笑起来,一句话巧妙的化解了尴尬:“桓灵二帝的时期,可听不到这番话呀,现在我有你这样的直谏之臣,所以和桓灵二帝还是不一样的!”
高,实在是高。为什么之前七博士上书就惹得司马炎大怒要杀头立威,而现在刘毅公开场合赤裸裸的贬低司马炎,司马炎反而大度的听了呢?因为司马炎不是一个好皇帝,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他从贵公子摇身一变成为开国君王,但本质没变,舐犊情深,想把皇位给自己的儿子。任用马隆平定西北后会得意的向朝臣炫耀,平定东吴的丰功伟绩能吹嘘一辈子,有自己的执念,就是要解决亲弟弟。喜欢钱财,喜欢享受,喜欢美女,对手下大臣放纵不管。他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知道刘毅的话是对的。但就是克制不住自己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