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雁门山》【6】
雁门山上望峰峦,
古来征战几人还。
倘若卫霍今犹在,
旌旗直指弹汉山。
赵云等近卫一路上见孔邑作诗信手拈来,文才高绝,都佩服地无以复加。太史慈虽刚加入孔家军不久,但二十几日相处下来,见孔邑处事公允、礼贤下士、文武双全、志存高远,早已将孔邑认定为效忠的对象,只盼着有朝一日能大破鲜卑、建功立业。“如此方不负此生。”太史慈心道。赵云心中则泛起愧疚之情,当初在雒阳听到孔邑结交宦官、花钱买官时,赵云心中颇为失望、不解,直至孔邑向他解释了自己的破鲜卑方略后,赵云才明白事情的真相,对自己当初的怀疑惭愧不已。贾飞虽然一开始对被孔邑诓骗为徒有些怨恨,但随着接触日深,他越来越佩服这个跟自己同年的经学老师,不但文武双全、年少成名,而且麾下人才济济、猛将云集,自己实在是文不成、武不就,唯有奋力追赶,同时他也终于理解了父亲的心意,若不是拜孔邑为师,恐怕他如今还是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拼命三郎”。
因田汉少时曾没于鲜卑、乌桓中为奴,能讲鲜卑话(鲜卑、乌桓语言类似),故田汉告诉大家弹汗山的鲜卑名字叫“哈剌兀那”。田汉的身世极为可怜,少时被乌桓人掠为奴隶,后来又献给鲜卑,幸好他骑射出众、又会养马,才被郭弘看中,购为郭家骑奴。田汉为了牢记自己汉人的身份,特意改名为汉,当然他还有个鲜卑名字叫“喀喇”,这些孔邑也是不久前刚刚得知。
到了代郡郡治高柳,孔邑先去拜访了代郡太守王泽,之后一反常态,亲自带人在高柳强抢了几个姿色上乘的民女,然后扬长而去。不久孔邑贪墨军费、贿赂宦官、花钱买官、强抢民女的诸般恶行便流传开来,让原本对这个新任雁门长史抱有极高期望的边民失望至极,而一些听说过雒阳之“阙下怀古孔文都,一怒举幡孔召陵”、元氏之“除恶驱贼孔文都,保境安民孔司马”的士子、百姓则认为自己受到了愚弄,纷纷改口对孔邑口诛笔伐,从此孔邑在北疆诸郡可谓声名狼藉、人人畏而远之。
王泽,太原晋阳人,为使匈奴中郎将王柔之弟。王柔,字叔优,王泽,字季道,两人年少时,听闻太原郭泰有知人之明,便一起在道边相候,并向郭泰询问才行和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郭泰当时笑着说,“你们两兄弟都是二千石大才,但叔优应以干才政绩显名,季道则更适合习经而入仕,若不遵循各自适合的道路,则未必能达二千石。”如今果然王柔为比二千石的使匈奴中郎将,王泽为二千石的代郡太守。
孔邑率赵云等近卫骑兵,带着一路上抢来的十几个民女,从高柳入并州,经白登、平城,到达剧阳,和文丑、来异、戴邵、孔勖等人汇合之后,孔邑正式打着雁门长史的旗号,过汪陶,在五月中旬抵达了位于夏屋山和句注山北侧、?(lěi)水南岸的雁门郡郡治阴馆县。
=========================================
【1】驴板肠:《三国演义》中说太史慈背插双戟,但《三国志》说的是手戟,这恐怕是罗贯中搞错了,手戟是暗器或护身兵器,大双戟是典韦的兵器。太史慈应该是用长矛、长戟作兵器,手戟作暗器。另外太史慈的骑射估计是在辽东避难时提升精进的,目前应该比不上赵云。
【2】详见“三国武将铠甲的三六九——三国时期的铠甲种类(“刨根问底说三国之十”,作者:孙喦)
【3】摘自太行八陉晋郭缘生《述记征》
【4】永和五年(公元140年),南匈奴句龙王吾斯、车纽等反汉,与右贤王合兵围美稷,杀朔方、代郡长史,之后拥车纽为单于,联合乌桓、羌胡数万人攻破京兆虎牙营,杀上郡都尉及郡司马,寇掠并、凉、幽、冀四州。朝廷无奈“徙西河治离石,上郡治夏阳,朔方治五原”。(详见“从离石纪年汉画像石看南匈奴王庭内迁时间”,作者:冯建平)
【5】雁门山,原先指的是高柳北面的雁门山,后来变成了阴馆南面的句注山,由此可见游牧民族的逐步南侵。
【6】此诗改自王昌龄的《出塞》,另外驴板肠斗胆在此倡议:各位大神能否不要再原封不动地盗窃古人的诗词了,尤其是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将进酒》、岳飞的《满江红》等……如今本已是盗版横行,希望大家至少从我做起,尽量不要盗用别人的作品……驴板肠在此拜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