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苦蝤(续)(6 / 7)

三国孔邑传 驴板肠 12959 字 2017-05-30

那些宦官,只知道捞钱,有功不桑(赏),还陷害皇甫将军,寺(实)在寺(是)该死!”

文丑也一跃而起,大声嚷嚷道:“俺早就看那传旨的宦官不顺眼了,司马,让俺去宰了那狗阉……”话还没说完,被赵云狠狠瞪了一眼,吓得忙缩了回去。

最终孔邑长叹一声,让大家“勿再议论此事,专心依‘新规’练兵,以强军为第一要务!”众人这才领命而去。

所谓“新规”,是指上个月刚刚颁布的孔家军、常山郡兵、元氏县兵之编制、招募、考校、晋升、沙汰等规定。虽然各部皆已整军完毕,但是孔家军因要求严格一直未能达到满编,而郡兵则大幅超员,故孔邑仿照战国时吴起所创“励士”【5】之法,依照魏武卒之兵制,拟定并公布了三个档次的选拔标准和奖励措施:第一档是孔家军骁骑兵(满编两百人)、郡兵骁骑队(满编五十人)、孔家军射声士(人数不限)、秦泽部亲卫武卒(满编一百人)、霍弥部普通武卒(人数不限),选拔标准最高,当然薪俸也最高,且一日三餐、每日有肉;第二档是孔家军普通骑兵(满编四百人)、郡兵普通骑兵(满编四百五十人)、孔家军普通弓弩兵、霍弥部普通步卒,薪俸次之,也是一日三餐,但是三日食肉一次;第三档则是郡兵普通弓弩兵、郡县兵普通步卒,薪俸最低,且是一日两餐,只能偶尔沾点荤腥。当然这都是针对屯长以下的兵卒而言,屯长及以上军官皆一日三餐、每日有肉。此外不同兵种的薪俸也有差别,骁骑兵和亲卫武卒最高,其次是射声士和普通武卒,再次是普通骑兵,普通步卒和普通弓弩兵最低。还有就是孔家军骑兵、步卒须通过熊虎穴的胆气测试,否则一概沙汰出局。

孔家军满编仍为两千一百人:两百精锐骁骑兵、四百普通骑兵、一百亲卫武卒、四百射声士及普通弓弩兵、一千普通武卒及普通步卒;常山郡兵从近九千人缩减到六千三百人:五十骁骑兵、四百五十普通骑兵、八百弓弩兵、五千普通步卒;元氏县兵从四百人缩减到两百人,即两屯步卒。沙汰下来的兵卒可留为屯田兵、辎重兵,亦可领取资费回乡务农。

各部每月考校一次,两次不合格者沙汰至下一档,合格者留在本档,优胜者可挑战上一档同级兵卒。骑兵考校骑术、驰射、长矛等;弓弩兵考校平射、抛射等;武卒则考校负重行军、戟、矛、环首刀、试弁(biàn,手搏)等,类似于魏武卒的选拔标准【6】,“新规”要求武卒须能披甲佩刀、背负橹盾、手执矛戟、携三天口粮、负重十斤,半日内跑完百里,之后能立刻投入战斗。

为了培养孔家收留的两千多男童、数百女童,孔邑决定将他们暂时安置在三公山原雷公寨,并准备在营寨附近修建一座“三绝书院”、一座“不鸣武院”,由孔勖、宋敏、王恢等教授算学、经学,由霍弥、吴茂等武将、数十个孔家军伤残兵卒教授武技、矛戟、射术、骑术等。“三绝”自然是出自孔子读《易》之“韦编三绝”,以激励众孩童发奋读书;“不鸣”则是出自《史记》中的“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以教育众孩童须潜心练武,将来方可“一飞冲天”。孔邑因前世的记忆,并没有禁止女童学文习武,虽然有人认为不妥,但此事属于孔家家事,家主孔伷又无暇过问,于是此事就这样定了下来。众孩童以前都是缺衣少食、勉强维持生计,如今一下子过上了梦寐以求的生活,无不对孔邑敬若神明,恨不得将自己的全部献给孔邑。正因为这个原因,几乎所有孩童都异常刻苦,每日不是干农活就是不知疲倦地学文习武,以报答孔邑的再造之恩。

在常山相孙瑾、元氏令孔伷的妥善安排下,八月秋收进行地非常顺利,常山南部诸县收成不错,再加上今岁元氏免去了田租和赋税,百姓终于不必再卖儿卖女来求生,大部分流民也被安置完毕,整个常山南部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可是没等孙瑾、孔伷高兴多久,王芬便派人送来一封征集粮草的书信。原来张燕写信向王芬“借粮”,并言“如若不借,燕只得自取之”。王芬又惊又怒,但是无奈之下,只得将与张燕讨价还价定下来粮草总数分配给冀州各郡国,幸好常山作为半个郡无需拿出太多。

九月,在精于农事的前县田曹掾刘虔的建议下,孙瑾、孔伷开始组织军民种植宿麦。宿麦为隔年成熟的小麦,即冬小麦。由于宿麦产量大、耐寒、能秋种夏收,故前朝武皇帝时朝廷就开始推广宿麦,到了本朝更是多次号召种植宿麦,以备灾荒。

十月,如大将军掾韩卓所料【7】,朝廷所募三千乌桓骑兵因粮饷不足,加上后方谣传乌桓被鲜卑偷袭,纷纷逃回自己的部落。涿令、行都督事的公孙瓒大怒,用张温给自己的兵符招募了三千幽州精骑,对叛逃的乌桓部落数次征讨,皆胜。自此“白马长史”公孙瓒之名威震幽、冀,令胡人闻风丧胆,甚至有人将他比作飞将军李广。

十一月,张温破边章、韩遂、北宫伯玉于美阳,随后遣荡寇将军周慎围榆中、破虏将军董卓讨先零羌,并派其他几路兵马从侧面接应,结果诸路皆败,周慎等人损兵折将、辎重尽失,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