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东都(2 / 6)

三国孔邑传 驴板肠 9978 字 2017-05-30

孔伷、韩卓一行人过了七里桥便分成两路,各自往提前派人购置好的宅院行去。孔伷十几年前在雒阳城南购置了一处普通宅院,但是朝廷兴党锢后,孔伷因为辞官归陈留,便卖掉了那处宅院。现在发现当初的决定太不明智了,如今雒阳的宅院价格比当时高了三倍都不止,当然这远没有后世北京、上海、深圳的房价涨的猛,毕竟后世的房价动辄半年翻倍,十几年恐怕涨十倍都不止。孔伷此次派人购置的宅院位于东郭区南边,距离望京门不远,这样方便孔伷往返于司徒府和住处,另外距离太学也不算远,却是考虑了孔邑。一切安顿好之后,已是日暮时分,孔伷等人用过飧食(晚饭)后早早歇下。第二日一早,孔伷先带孔邑、宋敏、孔勖等人前往太学办理了入学手续,然后才去司徒府述职,原本孔伷想让孔邑住在家中,也好监督他的学业,不过孔邑坚持要和宋敏、孔勖等人一般住在太学的宿舍里,孔伷也便随他去了。

太学每年五、六月为忙假,十一、十二月为寒假,一月和七月入学,如今已是七月底,太学宿舍只剩下一些零星的床位,于是孔邑、宋敏、孔勖等人被安排在了不同的宿舍。孔邑和宋敏等人约好汇合地点后,便带着行李往自己的宿舍找去。到了宿舍门口,见门只是虚掩着,孔邑便直接推门而入,没想到门推开时似乎触发了什么机关,只听一声清脆的金属撞击声,随即右侧一张床上坐起一个圆脸少年,少年似乎还没睡醒,看了孔邑一眼竟然继续沉沉睡去。“此时大部分学生不是在听博士讲经,就是在互相辩难,此君却在此酣睡,实在是有趣。”孔邑楞了一下心想,他将行李放在地上,打量了下这所屋舍,只见屋里的摆设非常简单,左右两侧各有两床两案,右侧靠门的床上是熟睡的圆脸少年,靠墙的床上布衾(被子)叠的整整齐齐,似乎很久没人睡过,床前的案上摆着一只似筝似琴之物,此物颈细肩圆,上面盖着绣有荷花的锦缎,而案边的墙上还挂着一把长剑。“此君莫非擅长击剑、抚琴?”孔邑心里猜道,然后他向圆脸少年的床前看去,只见案上还有旁边地上一片狼藉,案上有两盏燃尽的油灯,旁边散落着各种形状的木料和锯、凿、铲、尺等工具。“莫非此君以木工赚取学资?”孔邑对圆脸少年越发的好奇。他又将视线移到左侧,只见左侧靠门的床上空无一物,看来是自己的床位,而靠墙床边的地上、床前的案上,甚至连自己的案上都堆满了层层竹简。“此君当为博学之人,倒是值得结交一番。”孔邑心想,随后他将行李拿到床前,简单铺好床,见圆脸少年仍在熟睡之中,便带上符传,佩戴好长剑,出门寻宋敏、孔勖等人而去。

众人汇合之后,先在太学里逛了逛,熟悉了下博士讲经的讲堂,然后便来到太学门前参观鼎鼎大名的“熹平石经”。“熹平石经”是刻有《鲁诗》、《尚书》、《仪礼》、《易》、《春秋》、《公羊》、《论语》七经的石刻,由陈留蔡邕、颍川堂溪典等以汉隶书写,自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始刻,去岁刚刚刻成,历时九年。石刻共有四十六块石碑,每块石碑高一丈许,宽四尺,两面刻字。由于蔡邕书法“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自从有石碑刻成,每天便有络绎不绝的参观和临摹者,据说每天车驾有千余辆,连街道都被堵得水泄不通。

参观完“熹平石经”,已是午时将近,众人在附近找了个食肆,很快解决了像食的问题,之后匆匆瞅了眼辟雍、明堂和灵台,便往期待已久的雒阳内城而去。众少年穿过平阳门,沿大街往北走,一路上只见宫阁巍峨、宅第相连,路上行人多得比肩接踵、连衽成帷、挥汗如雨。行人中有如孔邑等人一般的士子,有商贾,有农人,有武士,有女子,甚至偶尔还能看到一两个金发碧眼、高鼻深目的胡人异族。除了眼睛四处观瞧,孔邑耳中也传来各地的口音,有雒阳本地的官话,有孔邑熟悉的兖豫口音,也有荆楚、关西、幽冀等地的方言,还有吴侬软语,甚至听不懂的异族语言。大街中央四尺多高的土墙里,不时有公卿、尚书、章服的车架往来其中,令孔邑等人羡慕不已。更让众人惊喜的是他们正赶上了执金吾每月三次的巡视宫城,只见御道上一百多着红色军服的缇骑在前开道,数百持戟甲士在后护卫,“前呼后拥,光耀无比”。“今日方知光武之‘仕宦当作执金吾’!”众少年相顾言道。

沿着此街向北,一路经过南宫、司空府、司徒府、太尉府、东宫后,便来到处在内城南北方向中间位置的东西大街,此街东连中东门,西至雒阳三市之中唯一在内城的金市,中间与连接南宫、北宫的复道相交。众人在此大街折向西,不一会来到了北宫南门的朱雀阙附近,孔邑等人在偃师就曾远望此阙,如今当然要到近前一观。从聚集在周围的士子、游生中挤到阙下,抬头看去,只见此阙高达百余尺,巍峨壮观,高耸入云,着实令人震撼。孔邑想到当年刘陶、张凤等人便是在此阙上书请愿,顿时觉得一股豪情在胸中激荡,低头思考了一会后,孔邑吟道:

十年文武艺,计灭陈留贼。

郁郁赴东都,辞官召陵尉。

彷徨入太学,先观熹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