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守请示。
文太守以经学入仕,从未经过战阵,他一开始听到“贼兵有退意”心情大好,后来听到“夜袭敌营”却有些迟疑。毕竟贼兵众多,即使伤亡三千多人,还有一万六千多人,以两千人对一万六千人,如何能够取胜?所以只是手抚长须,沉默不语。
见文太守有些迟疑,方雄倒还沉得住气,吴匡却是有些着急,一是担心儿子吴班在外黄的安危,二是时间紧迫,若不尽早安排士兵休息,体力无法恢复,夜袭便很难成功。于是吴匡离席跪倒在地,高声向文太守请战,提出“愿立军令状,如若不胜,请斩吾头。”孔邑见吴匡如此信任自己,心中感动异常,也离席与吴匡跪在一处,朗声道:“邑愿随吴司马立军令状,誓死破賊。”方雄虽与吴匡没有深交,但是一直很佩服吴陵、吴匡兄弟的为人,此时见吴匡态度坚决,略微犹豫了下便也离席跪到在地,很明显是要和吴匡同进退。
文太守其实心里很想早点破敌,但是一想到夜袭失败的后果就心中惧怕,因此虽然方雄、吴匡肯立军令状,文太守却是无法决断。堂上众人见太守沉吟不语,便纷纷发言,有赞成的,有反对的,也有沉默不语的,一时堂上乱成一团。这时主簿见文太守的眼光看向自己,便起身发言道:“明府,愚以为夜袭之策可行,不过为小心起见,却需将我军分为前后两部,两军前后呼应,胜可尽灭蛾贼,败则回城固守,不至于有倾覆之危。”主簿不愧为文太守心腹,很快便想到文太守所忧之事,同时提出了解决方案,这样安排,既不用担心错失破敌良机,也不会因为偷袭失败而铸成大错,实为两全之策。果然文太守一听此言,紧皱的眉头便舒展开来,他先示意主簿坐下,然后环视堂上众人道:“诸卿以为此计可行否?”堂上众人见文太守如此相询,晓得文太守已经拿定主意,于是纷纷表示赞成。文太守见众人皆无异议,又想了想后终于下定决心,他豁然站起身,绕过身前的长案,来到吴匡等人身前,亲手将吴匡三人扶起,然后退后两步,突然躬身行礼道:“国难当头,蛾贼肆虐,陈留幸赖诸君浴血杀敌,得保城池不失,文某在此代陈留百姓谢过诸君。”
吴匡三人不敢托大,见文太守躬身行礼,忙重新跪到在地。方雄、吴匡对视一眼,一同回道:“愿为明府分忧,誓死破賊!”
文太守起身后神态一肃,先解下随身佩剑,然后高声道:“军司马吴匡。”
“末将在。”吴匡昂首高声道。
“破賊就在今夜,命汝率义从兵为我军前部,持吾佩剑,斩杀賊帅,还我陈留之安宁。”说完文太守将佩剑递给吴匡。
“诺。”吴匡接过文太守佩剑,高举头上,以示尊敬。
文太守满意地点点头,又道:“郡司马方雄。”
“末将在。”方雄亦昂首高声道。
“汝率郡县兵为我军后部,与吴匡部互相接应,共力破敌,不得有误。”
“诺。”方雄接令道。
文太守又来到孔邑身前,赞许地道:“吾闻孔公绪之子筹算无双,乃‘命世之才’,且性至孝,为救母千里寻医,日夜服侍榻前长达数月,今日得见果然一表人才、文武双全,此实我陈留之幸也。骑士孔邑。”
“在。”孔邑高声道。
“命汝为参军事,每日随方雄、吴匡入太守府参加军议,若夜袭建功,再上报朝廷一起封赏。”
“诺。”孔邑惊喜地答道。
文穆虽非党人,但亦非宦官一派,何况如今党禁或解,自然要对孔邑这个“党人之后”笼络一番,本来他想擢升孔邑为其兵曹属吏,但是为了稳妥起见,还是决定等等再说。知道方雄等人还有很多事情要去安排,文太守便挥手道:“军情紧急,诸卿快去准备吧。”
“诺。”一阵甲叶碰撞之声后,方雄、吴匡、孔邑三人先起身退至门外,然后穿上履(lǚ)、靴,系好刀剑,转身离去,而文太守则看着三人的背影直至不见,才返身归席。
回到南城墙,方雄、吴匡先派人清点了下今日的伤亡。今日虽然黄巾军只攻了半天,但是由于攻势猛烈,守军阵亡和重伤者达三百多人,尤其以西城墙的守军伤亡最为严重,达到两百多人。伤亡人数统计上来之后,方雄、吴匡很快便定下了夜袭的细节安排:由吴匡率八百多义从兵为前部,潜入城南黄巾营中,争取斩杀賊帅、烧毁粮草;方雄率七百百多郡兵为后部,两军以点火为号,前后呼应;其余两百多新募兵和一百多县兵则留守城墙,以防贼军慌不择路、夜攻城墙。另外方雄采纳了孔邑的疑兵之计,在方雄部出城击賊时,让协助守城的几千青壮跟在后面,多打火把,并高声呼喊,给贼军造成夜袭人数众多的印象。
一切都安排好后,已是申时四刻(16点),贼军依然没有任何要攻城的迹象,同时不少小帅都被召集到城南的黄巾营中议事,这下更坚定了方雄等人对“賊有退意”的判断。因为吴匡部今夜任务艰巨,方雄便安排义从兵先去用飧食(晚饭),并抓紧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