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拜师(4 / 4)

三国孔邑传 驴板肠 7565 字 2017-05-30

又喜欢打猎,现在没人管了,想想更令人担心,还好来异行伍出身,武艺高强。

“来师,我就是在城里四处逛逛,你们不用同来。”这是孔邑头一次独自在外,无人约束,心里兴奋不已,好容易完成了拜师的任务,他就想体会一下自由的感觉。另外,他还存了找个鞠室的想法,虽然还没找到志同道合的“鞠友”,不过相信找到鞠室自然就会遇到鞠友了。

“可是家主交代……”来异还想坚持一下,话还没说完,就被孔邑打断了。

“来师,求你放过我吧,我只是在城里逛逛,不会有什么危险,你看我连弓箭都没带。”孔邑边说边做出一副头疼的样子。

“呃……那好吧。”来异虽然名义上是孔邑的骑射老师,但实际上是孔家门客,孔邑又是未来的家主,他自不能相强,只好同意。

孔邑满心欢喜,出院门之前又抛下一句:“对了,像食不必等我,傍晚我们一起去韩家赴宴。”

看孔邑牵马离开,来异苦笑着摇了摇头,想了想,还是选了个身手灵活的健仆命他远远跟着,如果见孔邑出城了马上回来禀报。

孔邑所住之里位于外黄城东,属于闾里(居民区)。汉承秦制,城中一般不能随意规划,而是以职能分为:闾里(居民区)、市井(商业区)和官寺(行政区)。官寺即官署,这里的寺指官舍而不是寺庙。又有学官(文化区),即学校,如都城之太学和郡国之学官等。

孔邑出里门,先往北往西来到了位于西北角的外黄县县寺。外黄是个大县,县寺占地极大,外面围有高墙,里面宅院相连,门口立着两个桓表(华表),旁边有个建鼓。建鼓有说源自尧所立“敢谏之鼓”,也有说源自汉高祖时民女苏小娥击鼓告御状之事,总之是为百姓提供一个直诉的途径。

县寺门口有两个持戟武士,偶尔有人出入其中,看打扮有百姓、亭长,也有斗食县吏和佩戴青绀(gàn,微带红的黑色)绶的百石吏。孔邑边看边想自己何时能够成为一县之长、百里之宰,转念又想起自己见过的陈留郡太守府,一郡之守何其威风。一边想着一边往南来到外黄的县市。人还没进去,一阵阵吆喝叫卖的声音就传入耳中。外黄的县市比郡治陈留的小些,但是种类也很齐全,有当地的农产品,有铁器、漆器,有胭脂水粉,也有精致的首饰、玉器等。虽然现在时近正午,市集之中还是人很多,有人在摊前挑选自己喜欢的货物,有人在与摊主讨价还价,十分热闹。

孔邑喜读杂书,以前在家被父亲约束,现在终于自由了,于是他先逛起了书肆。翻了几卷书简之后有一册名曰《论衡》的书引起了他的兴趣,其中《问孔》提到“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推崇)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就是提倡不应该盲目崇拜古圣贤说的话,而要敢于问难,这个观点很对孔邑的胃口。又有《说日》中讲“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不从天降也。”这里是解释雨的形成过程,驳斥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让孔邑有种耳目一新之感。又选了几册别的书简,给过钱之后,孔邑正发愁怎么把书简搬回家,掌柜主动提出可以派人送到住所,却是替孔邑省了一趟麻烦。

从书肆里出来,孔邑又来到一家铁匠铺。自从学会骑射,孔邑几次想要一把环首刀,可是父亲总不同意,现在终于有了机会。

汉骑兵的兵器分远程和近战两种,远程有弓弩,近战则是矛戟和环首刀。环首刀不同于双刃长剑,是单面开刃,厚脊直身,长可至五尺(110厘米)【4】,因刀柄尾端有一圆环而得名。由于它刀背厚实、利于劈砍、不易折断,再加上当时先进的炒钢、百炼钢和淬火等生产技术,使得环首刀在前汉讨伐匈奴的战斗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铁匠铺里人不多,孔邑很快选好轻重长短,下了订金。就在他离开铺子,回到街上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高声喊道:“阿稚!阿稚!”

【1】里:东汉一里为三百步,一步六尺,一尺等于23.75cm,算下来一里=427.5米。

【2】汉代行路速度:骑马日行约80-300里(虎豹骑曾“一昼夜行三百里”);乘车日行约50-70里(《九章算术》:“空车日行七十里,重车日行五十里。”);徒步日行约40-50里(约为现在的17-21公里)。当然实际速度会因为是否一人多马、是否为驿传、路况之好坏、货物之轻重、行人体力之强弱有所波动。

【3】详见曾仕强的《易经的奥秘》

【4】環首刀全長大約從70到110cm不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