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大象元年(579年),突厥求婚于北周,周宣帝许配以叔父赵王宇文招之女——千金公主宇文芳。宇文芳传承了父族鲜卑与母族大汉的血统,貌美多智,善文能武。和亲后,她令陪嫁的医农百工教授突厥部族修屋筑宇、制陶冶金,令突厥子弟学习汉文汉礼,渐改突厥粗鄙习俗。突厥人爱戴他,仍按其汉家封号尊称为千金可贺敦。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大丞相杨坚废周静帝宇文阐而立隋,并改元为开皇。开皇二年(582年)正月,千金可贺敦得一子,突厥名为阿史那霍加。沙钵略可汗宠爱宇文芳,特许为皇子取汉家名字。宇文芳取升平显赫之意,为皇子取汉名为宇文赫。又自《诗》首篇《大雅·文王》之“无念尔祖,聿脩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句中,择取“聿脩”两字为皇子之字,期许儿子得以承继先祖德业。
千金可贺敦深恨杨坚夺国灭家,便向沙钵略献计,趁隋朝初立根基未稳,联合突厥众部出兵灭隋,以匡扶周室。宇文芳更随军出征,作歌励志并亲自督战。突厥士兵被其鼓舞,一路战无不胜。至开皇二年腊月,突厥尽掠数城,占据隋朝北方要隘,杨坚被迫令时任左勋卫车骑将军的长孙晟为使求和。长孙晟当年护送宇文芳和亲时,得沙钵略可汗赏识,留他在突厥一年。他深知突厥沙钵略可汗及其叔侄兄弟分居四面俱称可汗,各统强兵。虽然外示和同,然而内怀猜忌,容易离间,难以力征。遂游说突厥各部,分别许给达头可汗、阿波可汗、突利可汗利益,瓦解了结盟。又求见千金可贺敦,劝她说:“我主得中原,盖因众望所归,静帝下诏禅让,我主三让而受天命,亦是兵不血刃。后宇文各族反兵,我主被迫征讨实是出于无奈。当年宣帝使公主和亲,原以两国之和为重。如今突厥来犯,使两国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公主于心何忍?即便突厥灭隋,建国立朝的亦是突厥一族,公主身为鲜卑与汉族之后,怎能将江山送与他人?况且突厥各可汗势均力敌,其他三部俱怀狼子野心,若无大隋援后,沙钵略可汗未必能坐稳汗位。若果真如此,公主的一番苦心岂不付之流水?今我朝愿与可汗连和,公主何不劝可汗暂退一步,待时一统突厥各部。我主与可汗各统一方,世代好合,此不为万全之计也?”千金可贺敦本是聪慧之人,对突厥内部形势自是明了。亦知即便攻陷中原,沙钵略老迈,其兄弟子侄定互不相让各起异心,届时难以自保,复国复家更是无望。思前想后她只能劝沙钵略退兵,另要求允其部族南迁至隋朝榆林郡边土白道川,逐水草而牧。杨坚知其意一为图白道川水土丰茂,可蓄精养锐;二为控制边陲重地,以防隋朝来犯。奈何隋朝初立国力尚弱,明知必成后患,也只能一一允了。沙钵略可汗与千金可贺敦便向隋朝请和称藩,开皇四年,杨坚遣长孙晟再次出使,赐千金可贺敦姓为杨氏,改封为大义公主,以嘉奖其“深明大义”,另赏赐从陈后主处得来的无价之宝——翠玉屏风。
此后数年,杨坚内修制度,外抚四夷,崇尚节俭,勤理政务。隋朝日益强大,而突厥各部可汗依旧忙于内斗,渐渐再无人支持宇文芳的复国之计。宇文芳见此不免感慨丛生,偶醉后于翠玉屏风上题下长诗:
盛衰等朝暮,世道若浮萍。荣华实难守,池台终自平。
富贵今安在,空自写丹青。怀酒恒无乐,弦歌讵有声。
余本皇家子,飘流入虏廷。一朝睹成败,怀抱忽纵横。
古来共如此,非我独中名。惟有明君曲,偏伤远嫁情。
宇文芳诗中既感身世飘零,又叹家国兴亡。传到长安以后,促使原本就对她心存戒备的杨坚,决定趁其羽翼未丰,除去这个心腹之患。
开皇七年(587年)四月,沙钵略可汗卒,部众立其弟处罗侯为莫何可汗,千金可贺敦年轻丧夫,无奈依突厥习俗改嫁莫何可汗。开皇八年(588年),莫何可汗战死。沙钵略之子雍闾继位为都蓝可汗,宇文芳主委曲求全又改嫁都蓝。都蓝致力统一突厥,无心与隋朝为敌。开皇十三年(593年),隋文帝借大义公主年长,允诺将宗女嫁与都蓝。宇文芳大怒,起兵反隋。杨坚迎战,都蓝不能力敌只得求和,杨坚密旨令他鸩杀了宇文芳。后将宗女嫁予他,另将宇文芳厚葬。
宇文芳生前敬重长孙晟,赞道:“长孙先生高识难尚,至德可师。”令儿子宇文赫行三跪九叩之礼拜为师傅,长孙晟居突厥时便传授其所学。教习时尤重德行训导,但凡宇文赫有鄙陋之处,必加以严责。宇文赫向母亲诉苦,宇文芳嘱咐道:“可汗与我为儿之肉身父母,长孙师傅为儿之学识父母。肉身父母固需亲孝,学识父母更需尊崇。”由此宇文赫对长孙晟无不听从。当年杨坚鸩杀宇文芳时,都蓝可汗本欲一并将宇文赫斩草除根。长孙晟顾念师徒之缘,设法救下宇文赫,将其带回长安交与安固公主。安固公主幼时曾寄居宇文招府中,与宇文芳为闺阁好友。她怜惜宇文赫,以侍读之名藏于家中,悉心教导有如己出。郑府、长孙府合力,处处设防,严密保护,外人无从得知丝毫消息。
那年,宇文赫十二岁。如今,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