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他将要去哪个地方?都得先到‘丁字路口’。只有经过那以后,才能改走别的方向。所以,咱只要守在‘丁字路口’便能逮住他。而且给人看病,用不了多少时间。我估计,少则两三天多则五六天,他准路过此处。”
黄守忠听说了,高兴得直击掌说:“有道理,有道理啊!如此,咱只管来它个‘守株待兔。’哪儿也不用跑了。好,就这么着!”黄守孝又进一步说,“为了保证万无一失,咱再派俩机灵点的家丁到那山道附近伏候,一挨有动静咱立马做好动手准备,保证能手到擒来。”黄守忠即刻高兴地大声道,“好!咱现在起就去守着。”
……
果然如黄守孝所料,李时渊竟超呼寻常地顺利。
他不仅自己于次日一早离开了蜈蚣山,就连大寨主吴霸山也真的是“金盆洗手”离开了他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
话说,吴霸山决定让李时渊下山后,还特意让小六子护送他离开蜈蚣山。小六子也算尽心尽意,他把李时渊送出‘山门’,又送他走出五里路后,才指着前面的路说:“老郎中,你只管一直走,约莫再走上四五里地,就能见到一丁字路口,然后往北去,便是你回‘邙城’的路。”小六子又说了声,“在下告辞。”便与李时渊分手去了。
望着小六子离去的背影,李时渊不由地想起下山前的一番变故。他遥了遥头转身来,苦笑着向前去了。可他并不知道,此时正有两人藏在路边的密林里,并紧紧地注视着他。这两人便是黄守孝派出的盯梢,他俩一见到李地时渊,其中一人便对同伴说,“快回去给二位爷报告,就说目标出现!”
而一直伏候在“丁字口”黄守忠、黄守孝兄弟俩,静静的守候了一夜。终于,约莫在午时的时候,他们等来了探子的报告;兄弟俩兴奋异常。黄守忠忙命家丁们做好抓人的准备,黄守孝则对那探子说:“你一定要小心着回去!你跟‘猴腮’说,给老子盯死了那瘸子。记住,千万别让他发现了你俩!快去吧。”
可他话音刚落,便忙一把抓住那探子,并急示意他不要出声;黄守忠也急忙小声喊道:“快!快快,快都躲好喽;别弄出声响。”兄弟俩和那些家丁都紧张地躲好并冲北望去。却见,一队人马,打着旗号正由北向东行进。那方向正是往蜈蚣山去的。
黄守忠靠近三弟,并指着那举旗的队伍说:“守孝,那可是官兵哪!你瞧哪‘青天白日旗’?”黄守孝“嗯”了一声说,“我看到了。只是~,他们为啥往蜈蚣山去呢?”
“哪还用想嘛?准是去剿匪的。”黄守忠不假思索地说,黄守孝却是否认道,“不像。就这七八十号人进山剿匪,哪还不是找着去送死啊?”
兄弟俩正说着,那探子却突然指着跟在队伍后面的一辆驴车说:“二位爷,快看!哪车上躺着个人。”兄弟俩忙向队伍的后面望去,却见一辆支着白布棚的驴车上,确实躺着一个人;而其左右紧随着两纵马队。兄弟俩看着,越发感到迷惑。黄守孝则把手一摆说,“不管他。”又对那探子说,“你快回去和‘猴腮’会合。有啥意外立马回来报告。”
那探子应了一声,便钻入草林中,与“猴腮”会合去了;而往这儿来的路上,李时渊正一瘸一瘸、不紧不慢地走着。
他还不时提携一下肩上的药褡裢和一袋装得鼓当当银俩的背囊,那可是吴霸山特别打赏给他的。李时渊倒不稀罕这些东西,而且也嫌路上背太重。其实。他早就想丢掉一些了,可又怕万一路上遇着劫匪,届时也可当作“买路钱”,他这才一直辛苦地背着。他擦了擦汗,再次提了一下药褡裢和那背囊,然后继续费力地走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