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约法三章(2 / 3)

峥嵘志 肥猫江湖 5430 字 2017-05-25

城下一战,在九江郡汉蛮军士之中名声之盛,无与伦比,几不逊于太守卢植。

卢植平定九江蛮叛乱的奏疏递到朝廷后,朝中一片赞议之声。卢植借机上书曰:“臣少从通儒故南郡太守马融受古学,颇知今之《礼记》特多回冗。臣前以《周礼》诸经,发起秕谬,敢率愚浅,为之解诂,而家乏,无力供缮写上。原得将能书生二人,共诣东观,就官财粮,专心研精,合《尚书》章句,考《礼记》失得,庶裁定圣典,刊正碑文。古文科斗,近于为实,而厌抑流俗,降在小学,中兴以来,通儒达士班固、贾逵、郑兴父子,并敦悦之。今《毛诗》、《左氏》、《周礼》各有传记,其与《春秋》共相表里,宜置博士,为立学官,以助后来,以广圣意。”①

大意就是想带着弟子入东观校书,精研《尚书》、《礼记》,并提议设置《毛诗》、《左氏》、《周礼》三经博士。可惜天子未予理会。

卢植无奈,当年冬天,因病向朝廷请辞九江太守之职。

卢植病得并不严重,不过是受了些风寒而已,称疾去官,主要是对太守之职不太感兴趣。卢植常怀济世之志,有匡扶天下之心,相对而言,九江郡这块池塘太小了。或许对朝廷将他的上书束之高阁,也有些意见。

这次朝廷动作迅速,很快批准了卢植的辞官请求,另外派人接替卢植任九江太守。

卢植与新任九江太守做过交接之后,就动身离开九江返回涿郡,卢植本意是回乡设堂讲学、教书育人。

张胤并没有和卢植一同返回幽州,而是去了洛阳,他要去太学卢植住处,代老师将师母、卢慎、卢重、纨儿等人接到涿郡。

张晟三兄弟也分道扬镳,张晟随兄长张胤一同前往洛阳,韩当护送卢植北上,而凌操则返回了余杭老家。

凌操启程时,张胤、张晟、韩当等人出城相送十里。张胤自路旁柳树上折下一柳枝,与冷月刀一起,送与凌操。“柳”与“留”音近,有挽留之意。

凌操为人豪爽,也不推辞,道了声谢,接过冷月刀挂在腰间,手握柳枝,翻身上马而去。

隔日,卢植和韩当北上幽州,张胤、张晟则直奔洛阳。

张胤和张晟自阴陵出发,过寿春至汝南平舆,经颍川郡到达洛阳,历时二十余日。

张胤拜见师母张氏时,说明卢植命他来接众人回返幽州。张氏只点点头,让张胤等人去休息,然后招来仆人收拾行礼。

当晚,张俊得到消息,赶来太学与张胤、张晟相聚,令张胤意外的是,蔡邕之子蔡珪也一道来了。

蔡珪比张俊小一岁。其人与张俊一样一表人才,生的眉清目秀,俊美无伦,小小年纪风仪十分出众。

张胤见过小时候的蔡珪,如今见原来的总角稚童已经长成翩翩少年,心中也有些感概,不知不觉自己已经来到汉朝十几年了。

张俊和蔡珪趣味相投,数月时间,已经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

这次张胤来洛阳从九江带来了十数匹蛮人织制的五彩布,送与蔡邕为礼,正好顺便请蔡珪带回去。这次是没有时间到蔡府拜访了。

为了抢在正旦日前赶回涿郡老家,张氏决定明日一早即出发,反正这小院中一应物事都是官家所有,只随身携带衣物细软也就是了。

今年张胤连续两次到洛阳都没能去拜访袁绍、许攸、王越等人,心中着实有些遗憾。

太学整齐的房屋学舍已在身后,张胤心中忽然有些伤感,在洛阳向老师卢植求学的半年,是他感觉非常舒适惬意的一段日子。不知道下次再来洛阳会是什么时候?

正在胡思乱想间,身后几匹快马飞奔而来,一人高呼:“子承慢走,待愚兄送贤弟一程。”

张胤回头望去,只见袁绍、许攸纵马扬鞭当先而来,高呼之人正是袁绍。

张胤心中一暖,翻身下马,立于路边等候。

到得近前,袁绍和许攸下马走向张胤,只听许攸的声音似怒似喜,埋怨道:“子承,你太不讲交情,进出洛阳也不言语一声。再这般作为,我定然与你绝交。”

张胤不理许攸,向袁绍行礼道:“大兄,你怎么来了?”

袁绍拉住张胤的手,拍了拍,说道:“子承,为何走得这般匆忙?要不是我们正巧遇上子英和蔡议郎之子,都不知道你在洛阳。”

“行程匆忙,一时未敢去打扰大兄。是弟之错,请大兄见谅。”

袁绍哈哈一笑:“子承,你啊……这是,回幽州吗?卢博士身体到底如何?”袁绍一向敬佩卢植,此时依然以博士相称。

“老师无甚大碍,九江夏季湿热,冬季阴寒,一时水土不服,沾染了风寒,现今已回涿郡休养。”

一旁许攸忽然上来捶了张胤肩膀一拳,笑着说道:“听说子承你在九江大发神威,降服蛮夷,你立下大功,可有此事?”

张胤一脸严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