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张俊拜师(2 / 3)

峥嵘志 肥猫江湖 4036 字 2017-05-23

卢纨却不愿意随母亲去,留在厅中听张胤、张晟等人和弟弟们说话。待听到张俊说张胤连杀两位鲜卑族勇士郭落和屠何后,心中不禁有些欣喜。

晚饭后,卢植让张晟、张俊等人早去休息,又将张胤叫到书房说话。

卢植主要是要考量一下张胤的学业,问了许多《司马法》、《孙子》、《吴子》、《六韬》等篇章上的问题。张胤打起精神作答。在卢植面前,他可不敢含糊,否则一定应付不了卢植的提问。幸好两年多来,张胤不离山庄,整日除了教学就是读书,将卢植布置的六部兵书一一用心研读,倒也有些心得,加上后世的经验,顺利得到了卢植的认可。

卢植点点头,说道:“所谓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拙思之人若肯用功亦能学有所得。汝之聪慧远胜常人,又有勤恳用功之心,以后当有大成。”

第二日一早,张胤和张俊去拜见蔡邕,张晟和韩当、凌操则结伴去游洛阳。

蔡邕由于在东观校书有功,现今已经被拜为议郎。去年蔡邕上书请求取消“三互法”,未得天子应允,但是足见其关心朝政、眼光独到有治政之能。张胤对蔡邕十分钦佩,在来洛阳的路上,已经打定主意让张俊拜蔡邕为师。虽然杨彪也是很好的老师人选,但是张胤认为蔡邕在品格和才学上都略胜一筹。

张胤和张俊来时,蔡邕正在府中休息。听门仆报说张胤求见,蔡邕立刻起身出门相迎,见面第一句话就是:“小兄弟,何来迟也?”

张胤和张俊躬身行礼道:“拜见蔡议郎!”

“哈哈!快请进来!”蔡邕上前拉住张胤的手,笑着说道:“这位小郎君是谁?”

“此是吾弟,张俊字子英。”张胤也笑着回答。

“真风流人物也。”蔡邕赞道。

“多谢蔡议郎夸奖。”张俊躬身又施一礼。

三人进入厅中坐下,蔡邕向张胤道:“小兄弟一走两年,吾险些没了吹笛的兴致。今日小兄弟既然来了,可要陪吾吹奏一曲。”

“正有此意。”

蔡邕与张胤相视大笑。

“蔡议郎,您看子英吾弟如何?”

蔡邕打量了一下张俊道:“相貌俊雅,人物风流。有其兄必有其弟,想必才学也当不一般。”

“议郎谬赞。子英聪慧远胜于我。今日前来正有一不情之请。”

“小兄弟请讲。”

“吾弟年有一十四岁,悟性过人,遍读《孝经》、《诗经》、《论语》和《春秋》诸篇,如今已到了拜师求学的年纪。”说到此处,张胤起身向蔡邕深施一礼,“我意请蔡议郎收子英为弟子。不知议郎意下如何?”

蔡邕没有立即回答,看向张俊,问道:“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何解?”

这句话出自《论语?颜渊篇》,原话是: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张俊明白蔡邕这是在考核自己,如果对的不好,不仅给兄长丢脸,恐怕也就无法拜蔡邕为师了。张俊眉头紧锁,脑中快速地想着回答之法。

过了一会儿,张俊抬起头,看着蔡邕说道:“民富于下,君富于上。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所谓君之加赋,以用之不足也;欲足其用,盍先足其民乎?”

蔡邕听了抚掌大笑道:“子承,汝弟不逊于汝哉!吾亦得一佳徒耳!”

张俊当下就跪倒行礼,口呼:“老师在上,请受弟子一拜!”

蔡邕也不推辞,笑着将张俊搀起,左右打量,真是越看越爱。张俊生的十分俊俏又不失英气,兼有才学,正是对了蔡邕的胃口。

整整一天,蔡邕都笑得合不拢嘴,拉着张胤和张俊谈天说地,吹笛抚琴,以至于张胤本来计划下午去马日磾府中拜见的安排都不了了之。

当晚,张胤和张俊回到住处时,张晟、韩当、凌操三人早已经回来了。

张胤向卢植说明蔡邕已经答应收张俊为弟子,卢植也十分高兴,勉励了张俊几句。

晚饭后,张胤和张晟、张俊商议:留下张俊在洛阳求学于蔡邕,张山也留下照顾张俊,张胤和张晟跟随卢植去九江上任,韩当、凌操自然也一起同去。

张胤写了一封信让张俊转交给袁绍。此行急促,没空去袁绍府上拜见,与许攸、伍孚、王越等人也没能见面,留信一封告个罪,免得下次见面,许攸唧唧歪歪又要说他不讲朋友交情。

卢纨借口向张胤求教吹笛之术,到张胤房中待了许久。她与师兄刚刚相见,就又要别离,心情难免低落。

张胤见卢纨情绪不高,也不安慰,只说想听她吹竖笛。

卢纨轻轻“嗯”了一声,取出竖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