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掉落,一个个粉笔字出现在黑板上,张胤的心情出奇的好。有了这些工具,他就可以把脑中的知识传授给孩子们,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并实现自己心中的想法。先在乱世中保住家族,再做他想。
张胤转过身看着教室中的四十个孩子,缓缓地说道:“读书可健头脑,识天理,知孝道,行大事。汝等皆要用心。今日教汝等识字。吾有启蒙文三篇,《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授于汝等。今日先学《弟子规》。”
黑板上的二十四个字,牧月和牧正都认识,可是依然觉得很新鲜,因为他们从未见过这种三字一组的启蒙文,都很感兴趣,拿起粉笔在自己的小黑板上抄写了一遍。然而对于唐鸾、黍谷怜、陈诚等不识字的孩子来说,黑板上的字则是他们好奇的对象。这些苦命的孩子,一旦有了学习的机会,迸发出了极大的热情,让张胤也感到十分意外。这些孩子们心中的想法其实也比较单纯,他们中很多人是希望靠学习识字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有些人则纯粹是为了完成主人的要求。
张胤指着黑板上的字,一个字一个字的读,最后连成一条完整的句子。读过三遍以后,张胤就让牧月带着大家一遍一遍地读,这是为了加强记忆,让孩子们将字和音对应上。
待到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背诵这二十四个字后,张胤开始教他们写。他先是将字拆解开,给孩子们从“横竖撇捺、点挑钩折”的笔画讲起,之后再示范写每一个字。孩子们在小黑板上也跟着学写,只是大部分人写出来的都是弯弯曲曲的一坨,像是蜘蛛掉到一滴墨水中又爬了出来似的。
窈儿在一旁看着阿兄两眼冒光:“阿兄实在是太厉害了,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能做好。”
张胤如果能知晓妹妹窈儿的心思,肯定会感到惭愧,他要是没有后世记忆,也许他如今不过是个普通人。
每隔半个时辰左右,张胤就会让孩子们休息一会儿,可以自由活动,但是不得走出山庄院子。
《弟子规》之后是算术课。张胤在黑板上依次写下零到十,然后在汉字下面对应写上阿拉伯数字。因为很多孩子都是刚开始读书写字,就像一张白纸,张胤教什么,他们就学什么,接受起阿拉伯数字也很快,除了牧月牧正姊弟以外,其他孩子们还以为这时代的算术就应该这样呢。
午饭前的最后一门课,张胤安排的是武术,教了孩子们一些弓步、马步、箭步等练武的基本动作。
按照张胤的想法,每天上午他都要分别讲三门课,晚上的两个小时作为复习巩固时间,偶尔才会讲新课。
午时正中,也就是后世的十二点左右,孩子们排队走入食堂吃午饭。每十个人围着一个长案,案上用四个陶盆盛有一荤菜一素菜、一凉菜一热汤,外加一木桶粟米饭或面饼、馒头。这是孩子们未来午饭和晚饭的标准配置。在张胤看来依然有些简陋,可是孩子们却非常兴奋,大汉国很多家族的家奴吃饱都是一种奢望,绝对没有这样的伙食。
孩子们吃饭的时候,张鄂会拿着他那根藤条在食堂中巡视,如果有人浪费饭食或不守规矩,他都会毫不犹豫地上去狠狠地抽一下。不过除了开始几天有人悄悄说话以外,以后再没有违反规矩的,更没有人浪费粮食。这些苦命的孩子,对粮食的珍惜程度远远出乎于张胤的意料。
一般情况下,孩子们午睡的时间都在半个时辰左右。起来后,所有人都要到演武场集合,然后领取劳动工具,出发去劳作。除了天气太过恶劣以外,每天下午的劳动从未省去过。张胤坚信,在集体工作中,人们更容易交流感情,更团结。如今已经入冬,基本上没什么田里的活了。这头一天的劳作课内容是平整演武场,需要从远处山脚下担土,无论男女,十岁以上的孩子都要做,只是担土的数量有差别,而小些的孩子只需负责铺土。在后世黍谷山庄这种情况,肯定有使用童工的嫌疑,可是在大汉国,这都是些平常事,无论是家主还是家奴,对此都习以为常。
其实山庄中最需要人的工作是建筑施工,可是张胤并未安排孩子们做。虽然说这些孤儿是张家的家奴,但是也要与雇佣来的建屋子的人有所区别。
当晚上睡觉的钟声敲响的时候,所有的孩子都感到既疲惫又兴奋。
李艾和几个孩子一起躺在暖呼呼的热炕上,心中念头升起:“做悯农郎君的家奴倒也不错,既能饱食,又能读书习武,若是家法再宽松些,真是神仙过的日子。”
一会儿的功夫,李艾只觉得困意来袭,迷迷糊糊地渐渐睡去。
………………………………
注①:汉魏时期,报时方式是晨鼓暮钟,与唐以后的晨钟暮鼓相反。据蔡邕撰《独断》记:鼓以动众,钟以止众。夜漏尽,鼓鸣即起;昼漏尽,钟鸣则息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