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非彼“穆”也。让张胤和张俊兄弟大为惊讶——这女孩竟然读过书。
后来一问才得知,这个女孩是弘农郡人,下有一胞弟牧正,也就是在后排看她的那个男孩。牧正和阿姊分开站队,心里不踏实,才会总是看向自己的姊姊。他二人家中本来多有资财,幼时也曾读书写字。一年前牧家得罪了宦官曹节,被其陷害,最终家破人亡,父母都在狱中被屈打而死,姊弟二人被官卖为奴。
这姊弟二人读过书、识过字,看着又是聪颖的孩子,张胤对其就有了更高的期望。
张俊重写了一个铭牌,递给牧月,问道:“这次可对?”
牧月脸一红,点点头,转身回到队伍中。
剩下的十五个女孩子,名字也是五花八门,有不少是粗俗的乡中俚语,更有只知名不知姓的。对此张胤也不含糊,名字太过于粗俗的,就顺手给改个名字;不知道姓氏的,就指山为姓,统统姓“黍谷”。
队伍中那个一直搀扶着别人的瘦弱女孩就自幼不知自己姓甚名谁,大家见她可怜,就都叫她怜儿,因此张胤也就给她起名叫“黍谷怜”。黍谷怜扶着的那个小丫头叫鹿雪儿③,在路上生了病,体质虚弱,黍谷怜一直照看着她。鹿雪儿原本是一个开朗活泼的性子,如今恹恹无助,只能依靠黍谷怜的照顾。
张胤让仆人把鹿雪儿带到房中,又命人去渔阳城中延请医士给她看病。张胤后面还有吩咐,否则就会让黍谷怜去照顾鹿雪儿了。
十七个女孩子中,牧月和黍谷怜年龄最大,都是十二岁,鹿雪儿和另外一个叫刘羡的小女孩最小只有七岁。
男孩子中第一个来领铭牌的就是那带头背“八字诀”口号的大高个子。未等张胤询问,他就自报家门,说自己姓张名雄,今年十二岁。
张胤对这个张雄很感兴趣。张雄是所有孩子中年龄最大的,据他自己说他是正旦日午时出生。这个家伙明显是性格坚韧又有头脑的孩子,身子的底子也不错,如果好好培养应该是个可造之材。
那个牧正自不用多说了,优势是认识字,除了有些胆小以外,其他方面都还不错,也比较聪明。
除了张雄和牧正以外,还有一个男孩让张胤感觉值得关注。那个男孩叫陈诚,个子不是很高,但是眼睛很亮,说话的时候很有条理,记事也清楚。
不过让张胤有些担心的是,这批孩子中,竟然没有让他感到过于圆滑、奸诈、有太多坏心眼的。按理说,四十一个人,也就是后世一个标准班级的规模,按照“吃百样米,养百样人”的规则,这里面应该有些扶不上墙的“烂泥”才是。他不知道这是自己好运气爆棚,还是他压根就没有发觉隐藏其中的“烂泥”。
其实张胤这也是多余担心了。这批孩子是托付五方社收敛回来的,而这次五方社商队的带头人正是鲜于瑞的侄子鲜于银。鲜于银年纪虽轻,但是为人忠正,办事严谨,他是严格按照张胤的要求选的孩子,也着实用了一番心思的。那些鲜于银看不上眼的孩子一早就被淘汰了,所以就出现了这四十一个孤儿整体素质比较高的情况。
等到所有的孩子都领完铭牌,天色已晚,正是晚饭时间,院子中飘来了一股浓郁的肉香。有几个孩子如牧月和牧正姊弟知道这是肉的香味,而有些孩子这辈子都没有吃到过肉,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味道,只是觉得很香,香到人的骨子里去,身体的反应告诉他们,这肯定是好吃的东西。
很多孩子都“咕噜”、“咕噜”地吞咽着口水,眼巴巴地看向肉香飘来的方向。
有聪明的就看向主人张胤,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张胤能决定他们是否能吃到这东西。
“那是红烧肉,很香很香的菜。还记得我跟你们说的话吗?”张胤冷冷地说道。
孩子们心中一凛,脑子里马上反映出来了那“惟正是忠,为忠而义”八个字,正思虑间,只听张胤又说道:“今天我就交给你们第一个命令,那就是背诵家规。背下来的今晚就有饭吃,背不下来的——那就饿着吧!”
………………………………
注①:语出《惟正是忠为正而义——论关羽的忠义观》,作者:修崃荣。
注②:卫康叔,周武王的同母弟弟,受封于卫国的牧(今河南省淇县南部),其后人以封地为姓,因此有牧氏。
注③:鹿姓,也源于卫康叔的后人。卫康叔的支系子孙世代为卫国大夫,后来有人被封于五鹿(今河南濮阳),其后裔子孙遂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五鹿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鹿氏、五氏等。因此鹿氏族人大多尊封卫康叔为得姓始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