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候,并不是全部支付的铜钱,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缣帛、布匹,也有一部分是金银。当今,大汉金铁出产不足,百姓之间交易时也经常将缣帛、丝绸等东西当货币用。而且缣帛、丝绸等东西如果运到北疆的话,价值会翻得更多,在胡族中,经常可以用几匹缣帛就能换到一大群牛马,当然前提是得有本事运进去并安全的回来。
张识将张胤应得的那部分缣帛、丝绸、布匹等都运到了渔阳,如今都堆在张胤在渔阳城中的家中。张晟带了不少仆人守在那里,并且有鲜于瑞族人帮忙照看。其余的金银和铜钱还在运来的路上。这段时间张胤也有些担心运输路上的安全,这可是比“生辰纲”不遑多让的财富,谁知道会不会引出“梁山好汉”来。
下一步,张胤会将这些缣帛、布匹、丝绸等当做货物交给五方社运到胡人中去贩卖。他希望能把这些死物都换成钱,他的计划中有无数的地方需要用钱。当然这些都是后续要做的事,当务之急是尽快把这些孩子引入正轨。
张山整好了孤儿们的队列,然后向张胤报告道:“主人,孩子们排好队了。”
张胤走前两步,仔细打量这些惶恐不安的孩子,心中升起一丝同情,不过他的脸上没有表现出来。虽然所有的孩子都有些惊恐的站在那里,但是每人的表现还是有所不同。有的低眉顺眼,生怕新主人的眼光看过来;有的表情麻木,明显不知所然;有的手脚不安,一会儿捏衣角,一会儿抹鼻涕;有的眼睛滚动,显然心里打着自己的小九九……
其中有三个人引起了张胤的注意。一个是个子最高的男孩,大约十一二岁,或许是因长期吃不饱所致,身上无肉,但是骨架颇大,更让张胤奇异的是,这个孩子敢和他对视,显然是个胆子大的;还有一个男孩频频瞥向前排的一个女孩,被张胤看到后,马上低下了头;最后一个是个瘦弱的女孩,她站在队列中,仍然用手搀扶着身边一个更为弱小的女孩。
张胤将孤儿们打量了一圈,没有说话。这给孩子们造成了更大的压力。这正是张胤想要的结果,他迫切地想了解这些孩子各方面的素质,给予他们压力能够暴露出孩子们的弱点。
“我是你们的主人……今日第一次见面,我只要你们记住八个字。”张胤说话的声音不大,但是却让孩子们感到了一股莫名的威势,许多人把头压得更低了。张胤今年十四岁,可已经是一家之主,是名闻天下的少年榜样,被不少名士所推崇,也见过不少天下知名的人物,比如杨彪、袁绍、桥玄等,身上的气场不知不觉地已经非常强大了,只是他自己没意识到而已。
张胤看着这些孩子,一字一顿地道:“惟正是忠,为忠而义!”①
这八个字是后世张胤很喜欢的一位学者提出来的,本来是说关羽的侠义精神的。他初次见面郑重强调忠和义,正是为了给这些孩子们灌输忠义至上的观念,引导他们成长为义士、信士,他可不想自己教导出来的是背信弃义的小人,更不希望他们背叛自己。如果有必要他甚至会在教学过程中糅合一些主仆观念,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们的忠心度。张胤不会很傻很天真地认为,用后世人人平等的相处观念能将这些孩子拢在身边,那是脑袋被门挤了的思维。当然,“惟正是忠,为忠而义”的意义也绝不是限于对个人的愚忠,其本质应该是忠于“正”,而“正”可能是“正义”,也可能是“天道”,见仁见智。
大部分的孩子都不知道“惟正是忠,为忠而义”的意思,但是他们朦胧的意识到主人是想让他们听话。
“记住了没有?”
底下一片鸦雀无声。
“记住了没有?”张胤加大了声音。
“记住了!”那个高个子男孩大声回答道。
张胤用鼓励的眼神看了他一眼,说道:“你,重复一遍。”
“惟正是忠,为忠而义!”
“大声点!”
“惟正是忠,为忠而义!”
“你们记住了吗!”
“记住了!”声音稀稀拉拉。有人带头,就有不少孩子跟随着喊。
“我再问你们一次,记住了吗?”
“记住了!”这一次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出了声,当然女孩子们的声音比蚊子嗡嗡强不了多少。
“重复一遍!”
“惟正是忠,为忠而义!”
“大声点!”
“惟正是忠,为忠而义!”
当所有的孩子都出了声后,张胤才露出一丝满意的意思。
“下面,所有人去洗澡换衣服。”张胤向张山道:“你带他们去。”
“诺!”张山答应一声,招来几名仆人奴仆婢女,带着孤儿们到侧院去洗澡。
孤儿们这一动,又恢复到了散漫的状态,虽然不敢大声说话,但是有不少人悄悄地交头接耳。张山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先完成小主人的吩咐再说,连声催促孤儿们走快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