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传家规忠义为先(1 / 4)

峥嵘志 肥猫江湖 7497 字 2017-05-23

看着眼前这些骨瘦如柴、衣衫褴褛的孩子,张山心中隐隐作痛。想当年,自己也和他们一样,饥寒交迫,生活没有希望。那年大疫,父母兄弟姊妹都没有熬过去,只有自己挺了过来,流浪街头,要不是遇到老主人,也许自己很快就会饿死了。

张山想不明白小主人为什么要购买、收留这么多的孤儿。也许自家的小主人真的是天上仙童,谪凡来救助世人的。对小主人的吩咐他是不会质疑的,无论如何他都会去尽力完成它,就像他从来没有违抗过老主人的命令一样。前一阵子,小主人让他通知五方社的商队回返渔阳时路上收买些孤儿,他就照办了,也不问买孤儿干什么。

这些孤儿一共有四十一人,十七个女孩,二十四个男孩,一个个都垂头束手,怯生生的站在那不敢动弹,他们都还没有摸准新主人的脾气,哪敢放肆。大汉国虽然律法禁止主人擅杀奴仆,但是实际上主人打杀一个家奴就像碾死一只蚂蚁一样容易,不过是罚点钱而已。

所有的孤儿都是五方社商队按照张胤的要求沿途买来的,这只是第一批,下一批也会很快送到。当初张胤只提了三个要求:第一就是只要六到十二岁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接受能力强,教育起来更容易;第二是有残疾或痴傻呆苶的不要,这自不必说,张胤并不想做慈善院;第三就是有偷蒙拐骗等奸猾恶习的不要,这点是为了保证孩子的品质,其实即使有一些不合要求的孩子混进来,也没关系,以后逐渐清理出去就是了。

大汉帝国允许私人购买家奴,大户人家的僮仆数千乃至过万也是常事。五方社商队购买这些孤儿也没有花费多少精力。近年来天灾不断,无数流民。比如,去年五月河东地震,之后又连降暴雨,爆发了大洪水;今年正月,三辅、荆州、冀州、兖州等地爆发了大瘟疫,死者无算;今年夏天,东莱、北海地震并引发海啸,毁家无数。加之大汉建国以来就存在的权贵豪族大量兼并土地的情况,致使百姓生存艰难,否则也不会在不久之后爆发蔓延全国的造反活动了。

张山站在一众孤儿面前,大声说道:“都听好了,按我说的排好队。女孩站第一排,男孩在女孩后面站两排,高个的站这头,矮个的站这头。”

张山以为自己说的非常清楚,孩子们应该很快就会排好队。没想到四十几个孩子开始是胆子小,不敢动弹,他催促了好久才笨手笨脚的开始排队。站队时又左右不分,高矮不知,站成了一团一股的,哪有队列的样子?气得张山五迷三道,他在张家生活了三十几年,当了十几年的监奴,手下也有奴仆婢女三五十人,今天竟然连这些个小孩子都摆弄不平,这让小主人会怎么想?

张山瞥了一眼身后的张胤,只见后者面无表情,心下更为着急,只得上前拉住一个个子最高的女孩,让她站直,然后又拉过一个稍矮些的女孩,让她挨着站好。

“你站这!站直喽!对,就这样。你过来,挨着她站好。快点,磨蹭什么?你们看什么?还不赶紧排队站好……”

张胤看着这些孤儿笨拙地排队,心中叹道:“万里长征第一步啊!以后有的熬了。”

张胤收留这些孤儿并不是像张俊想的那样单纯地作为家奴,而是要像对待学生、弟子一样教育他们、培养他们,把自己知道的一些后世的知识传授给他们,让他们成为张氏生存乃至崛起的基石。

如今张胤已经有了经济上的支持。张家从五方社的第一笔买卖中分到了大约七千万钱,按照张胤和叔父张识的约定,他得到了其中的一半。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可是事实上的确如此。

就在前不久,在各地的五方社商栈还未完全建成的情况下,鲜于家和狐奴、安乐二张家就将族中放牧的五千余匹骏马,运送到了洛阳,一路上打着董太后的名号行事,自然无人敢于刁难。在董太后的建议下,天子毫不犹豫地命太仆袁逢将这批马以每匹六万钱的价格全部买下,留予宫中和军中所用。并且在朝议时,嘉奖了当时去洛阳运送马匹的鲜于银“为国养马,有功社稷”,赏赐了不少金钱缣帛。

五千匹马竟然卖出了三亿钱,还受了天子嘉奖,让鲜于瑞、张脩等人目瞪口呆了好久。

如此名利双得,又怎能不让人目瞪口呆?

其实,当今朝廷所用的官马,原本有一套完整的供给渠道。分为官养马和民间养马两种。就官营养马而言,太仆掌管朝廷车马,下设负责养马厩的令、丞,监管分布在京师及近郊的官马场,在边郡地区还设有六牧师苑令,负责边郡养马,共领三十六所马场,集中在天水、陇西、安定、北地、西河、上郡等地,主要供军马之用。而民间养马则是由百姓放养马匹,在规定的时候或战时由朝廷收购回来使用。以前朝廷也曾经向民间收购过马,可是没有任何一次是这么大规模的。每匹马六万钱的价格说不上高,但是也绝不便宜。如果没有张忠和董太后在背后推动,肯定也做不成此事。当然以后再想有如此幸运的买卖,明显也是可遇不可求了。

朝廷在支付给五方社款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