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学剑(1 / 3)

峥嵘志 肥猫江湖 4194 字 2017-05-23

袁绍的能量确实很大,办事速度也快。仅仅过了不到一个月,王越就被选入虎贲军中。

王越一介寒门游侠,能够做到虎贲郎也算是出人头地的好兆头,所以在开阳门内开阳楼设宴邀请在洛阳的一干好友。袁绍、许攸、伍孚、张胤、张晟等人悉数到会。

王越受了袁绍偌大的恩惠,感激有加,宴会上连连向袁绍敬酒。袁绍也不推却,杯到酒干,作风豪爽,让王越更为激动。

其实这些时日以来,王越与张胤走得最为亲近。对此,张胤也是十分惊讶,他一直以为王越会更加靠向袁绍,毕竟袁绍给了王越出头的机会。不过王越本人却认为,之所以有这个成为虎贲郎的机会,也是源于碰巧和张胤共同救下了蔡邕,他才认识了袁绍、许攸等人。加上王越与袁绍地位上的巨大差距,给了他莫大的压力,而张胤却不同,张胤寄居在卢植府中求学,为人又随和,因此王越更愿意与张胤交流。

张胤趁此机会,向王越提出拜其为师学剑术的要求,王越一口答应,却不愿意与张胤师徒相称,两人只互称兄弟。

连日来,或是王越到卢植府中,或是两人约在郊外,王越悉心传授张胤剑术。

王越的剑术得自异人,风格狠辣,招数朴实无华但却简单实用,没有一丝多余的花哨动作,与张胤记忆中后世的武术全然不同。

看着王越演练剑术,张胤心中感概:“这才是老祖宗真正的杀人术啊!此等剑术要是传至后世,又怎能会让日本鬼子和高丽棒子的所谓剑道猖狂呢?”

其实中国的武术博大精深,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中国武术都是世界搏击术中的佼佼者,绝不像张胤想的那样孱弱,只是中国武术最顶级的追求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单纯追求击倒对方乃是“下乘”,多被武者鄙夷,加之满清王朝和近代中国的衰落,以及火器的使用,才造成了中国武术的没落。

此时大汉还没有“武术”的称呼,拳脚功夫一般被称为“角抵”,骑射、剑术、角抵等称为“技击”。武术正是起源于汉代,一般认为是始于华佗的“五禽戏”,至宋明清时期发扬光大。

张胤天资本高,又是用心学习,进步神速。张胤将此剑术与后世的军中格斗术结合印证,大有感悟,武艺大进。王越不禁对张胤感叹道:“不是某自夸,某自信某之天赋天下罕有,方能练成此技,不想兄弟着实不凡,颇有创新,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张胤感到很惭愧,要不是那块紫芒陨石,估计他也没有这种天赋,只得付之嘿嘿一笑了事。

不过比学到绝世剑术更令张胤欣慰的是,近来卢植除了继续讲授《尚书》等儒家经典以外,开始给他讲授一些兵书战策、行军布阵之道了。这是张胤求之不得的事,毕竟乱世将来,军伍之事才是生存的根本。

卢植才兼文武,文韬武略在大汉都可谓是巅峰之选,教导张胤军伍之事自也不在话下。

卢植给张胤列了一个学习兵略的计划,第一个要学的兵书竟然是鸿篇巨著《司马法》,之后是《孙子》、《吴子》、《六韬》、《尉缭子》、《齐孙子》①,共六部书,后世武经七书竟居其五。其中任意一部书都值得用一生去研究,而卢植则要求张胤在三年之内读懂读透,而且不能耽误五经的学习,可谓要求极其严格。张胤对此自然是不会反对,也没有反对的理由,慢慢读就是了。自此张胤每日习剑读书,日子过得倒也逍遥。

二月初二一早,张胤收到家中一封来信。信是写在帛布上。一封家书,诸人合写,母亲崔氏、姨母滕氏、乳母王蒲、弟弟张俊、妹妹窈儿每人都写了一段。

信中几位母亲叮嘱他用心学习,保重身体,家里一切都好不用担心;崔氏在信中还说让他寒食节时到南阳祭祖,到时会让张山到洛阳与他汇合;弟弟张俊说起自己习武读书之事,称自己武艺大进,已经开始研读张胤最为推崇的《春秋左氏传》了;小妹窈儿则说自己的竖笛和琴技都快要追上母亲了,等张胤回去奏给他听,还带艾儿姊妹给张胤问好。

抚摸着这封家书,看着几种熟悉的字体,张胤心里暖暖的,虽然也许再也见不到亲生父母了,但是这个时空下的亲人对他很好,相亲相爱,值得他敬重关爱。

张胤将家信整齐地叠好,收在怀中,出门招呼张晟。

张晟也收到了母亲王蒲单独写给他的书信,内容无非也就是叮嘱他用心学习、保重身体等话。张晟看完之后,就去后院给青兽和踏雪刷洗一番,准备大车。

东汉时二月初二还没有“龙抬头”的称呼,不过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日子。此时北方地区正是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正宜春耕的季节。这一天,大汉天子效法周礼,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天子和文武百官要亲自扶犁耕地,皇后要送饭给耕地的天子,以做表率,向上天祈求风调雨顺,农事顺遂,所以汉朝时二月二也**耕节。

当今大汉天子刘宏和宋皇后在洛阳城外祭祀亲耕,洛阳百姓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