吗?”
“上古之时,后稷辅佐尧,皋陶辅佐舜,他们君臣同心,共享太平尊贵,后稷,皋陶是臣说的良臣;殷商的比干,隋朝的庾质,当面阻挠君主的错误,比干被殷纣王挖心而死,庾质则病死隋炀帝的牢狱中,随后他们的国家也都灭亡了,比干、庾质是臣所说的忠臣。”
李世民听的很认真,点头道:“魏征,朕听明白了,你是希望朕做尧、舜,不当殷纣王、隋炀帝……魏征,你不做忠臣做良臣,解释太好了!那岂是对你我君臣的希望,是对大唐的希望!魏征,朕赏赐你绢五百匹。”
“臣遵旨。”
魏征说着看看李世民胸前。
李世民的胸前还在动。
魏征又道:“陛下,臣还有一事。”
“何事?”
“陛下力主精减官吏,臣由衷赞成,冗官应当减下去,但人才还要选拔,科举不能松懈。”
李世民已将衣襟内的鹞雏忘记了,对魏征道:“你说的太对了,减少官吏,不是只为减少为官的数量,更为重要的是,要提高为官的素质,你到吏部传朕的口谕,科举考出的人才,一定要重用。”
“臣遵旨。”
魏征说着再看看李世民的胸前。
李世民胸前鼓出的地方不再动了。
魏征与实施礼:“陛下,臣告辞。”
魏征说完转身走去。
李世民欲走,想到什么,拿出怀里的鹞雏。那只鹞雏已经死了。
李世民看着死去的鹞雏,苦笑笑:“独孤安就不该把你送给朕……”
3
杜如晦把精减官吏的条案终于做好了,他和房玄龄一同觐见李世民,把条案文书呈给李世民。
李世民接过条案问:“京城留任的官员有多少人?”
杜如晦回答:“六百四十三人”
李世民一边展开条案文书,一边高兴地对房玄龄、杜如晦说:“好,六百四十三人……留任的官吏又少了七人,百姓又少了七份负担!”
萧瑀站在一旁道:“陛下,精减京城的官吏一定慎重,若只留六百四十三人,要减少上千人之多,这些减下来的官员怎么办?”
李世民点头:“朕已经有了安排,年富力强的,可以到郡县做官,年龄大的,朕赐给他封地,回家安度晚年。”
“陛下,处理京城的官吏没这么简单,这些人有的对朝廷有功,有的与皇室有牵扯……安置的不好,陛下难安,朝廷难安。”萧瑀继续道。
李世民看看他:“那你说怎么办?”
“一次不要减这么多,一年一百,或者二百,五年之内,逐步减完。”
李世民点点头,然后问房玄龄:“玄龄,你认为萧瑀的主意如何?”
“臣以为可行。”
“是因为朕方才点头了?”
房玄龄摇头:“不,克明制定条案之时,说情者便纷纷而至,若条案一旦公布,臣担心难以招架。”
李世民一笑:“玄龄,朕听明白了,你这是向朕要权利——尚方剑……好,朕给你。京城的官吏不论精减何人,由你与杜如晦确定,然后上奏朕就可以了,其他朝臣不得干预,有说情者,让他来找朕。”他看看房玄龄、杜如晦,“有了朕的尚方剑,你们何时能完成精减的条案?”
房玄龄想了想,“明年。”
李世民问杜如晦:“克明,你说呢。”
杜如晦不假思索地:“今年。”
李世民笑道:“朕就喜欢克明的爽快。好,精减京城官吏,克明为主,玄龄为辅,六个月之后,京城在职官吏,不能有第六百四十四人。”
杜如晦率直地:“臣领旨。”
房玄龄看看杜如晦,然后也道:“臣……领旨。”
4
精简京城官吏的条案一公布,长安城内顿时像开锅一样,有赞成的,更有骂娘的。
这天退朝后,杜如晦和房玄龄骑马回家,房玄龄对杜如晦说:“克明,精减官吏,尤其是京城的官吏,不是你想的那么容易,六月之内,很难。”
杜如晦正想说什么,前面一排官吏拦住了去路。
杜如晦下了马,向那几人施礼:“各位同仁,不知为何要拦住如晦的去路。”
官吏们围了过来。一个年近六十的文臣对杜如晦说:“杜大人,下官并非拦路,因有一事不明,向杜大人请教。”
“请讲。”
“我等虽无大功,但跟从皇上十年有余,不知杜大人为何要罢免我们的官职?”
“精减官吏,是皇上的诏命。”
“京城的官吏上千,为何精减我?”
旁边一官吏随着说:“为什么要精减我们,你今天必须说个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