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化险为夷(4 / 9)

开创盛世 兵法36 15222 字 2017-06-06

上高声对李世民呼道:“大唐皇上,突厥文臣武将,受可汗之命,拜见大唐皇上,恭贺皇上登基临政。”

众人叩首,齐声高呼:“大唐皇上万岁万万岁!”

李世民看着对岸的颉利:“颉利可汗,你怎么不拜谒朕呢?”

颉利一笑:“本可汗本想过渭水拜见陛下,可陛下的军队杀气腾腾,本可汗虽不怕死,但本可汗怀疑,陛下是不愿让本可汗过渭水,与陛下再叙兄弟情意。”

李世民一笑:“可汗若是为兄弟情意而来,朕一人在此恭候可汗。”

李世民说着,令旗高举,然后向后一挥。尉迟恭、程咬金、秦琼的军队,整齐转身,陆续向后退去……

萧瑀对李世民道:“陛下,《兵法》上说,兵以诈立,陛下不可因颉利表面的屈从而轻视敌人,军队不能撤!”

李世民看着对岸,说:“萧瑀,你尽管放心,朕早就谋划好了。”

萧瑀坚持道:“陛下谋划的再好,突厥人若孤注一掷,陛下将大难临头!”

李世民看看萧瑀:“你害怕了?”

“臣死不足惧,臣下是为大唐担忧!陛下若有闪失,朝廷就会崩溃,社稷将难保……陛下,还是把军队调回来吧!”

李世民微微一笑:“萧瑀,朕撤走军队,就是为了固朝廷,保社稷。”

“陛下的话,臣不明白……”

李世民看着对岸,对萧瑀道:“突厥人之所以敢倾巢出动,直达京师郊外,是因为大唐内乱,朕刚即位。朕若对他们示弱,敌人必放纵士兵大肆抢掠,践踏百姓,而不能制止。所以朕轻骑独出,以示藐视,然后炫耀军容,似乎志在一战。突厥人深入中原,必存戒心,此时朕让军队撤离,他们更是疑上加疑,不敢贸然渡过渭水。如此以来,朕若与之决战就会胜利,与他和谈就能成功。主动之势,于朕之手,要收服突厥,在此一举!”

萧瑀“哦”了一声,似信非信地点点头。封德彝一直在注视着李世民和萧瑀的谈论。

李世民说话间,他身后的军阵,已经不存一卒。

李世民看看身后,对身房玄龄等人说:“玄龄、克明、德彝,你们也退下吧,只留萧瑀一人在此观看。”

封德彝看看萧瑀,然后对李世民说:“陛下,臣……臣也留下,陪伴陛下……”

李世民一笑:“萧瑀留下是观看,不是陪伴,都退下吧。”

封德彝看看对岸,在马上拱手:“臣遵旨。”

房玄龄等人也拱手施礼:“臣遵旨。”

顷刻间,渭水南岸只剩下了李世民和萧瑀,还有举旗的宫卫。

李世民对颉利道:“颉利可汗,你看到了吧,朕身为大唐皇上,以诚信待天下,言必信,行必果。可汗,朕在此恭候你。”

颉利这时也真诚地对李世民道:“大唐皇上的气度,本可汗由衷钦佩;大唐皇上的诚信,天下有目共睹;大唐王朝举国同心,令本可汗仰慕。本可汗若空手拜谒威望四海的大唐皇上,那是对皇上的不敬,皇上的臣民将士,将小视本可汗。本可汗意欲挑选草原最圣洁的白马,在长安城下,与陛下饮白马之血而盟誓,不知陛下是否赞同?”

李世民看着对岸,问:“朕为何没看到突利可汗?朕思念这位兄弟,朕盼望与你们两位可汗同饮白马之血。”

颉利道:“两年之前,突利可汗与陛下已经割腕融血,此次盟誓,本可汗只是弥补遗憾。”

李世民沉思片刻,说:“好,朕在长安城西迎接颉利可汗。”

4

长安归来酒馆内几乎坐满了人,月容和陈四忙前忙后张罗着。

一个中年文人绘声绘色地对众人讲道:“……要知道那突厥人,号称百万之众,黑压压象蝗虫一般,铺满了渭水北岸,战马嘶鸣,弯刀闪亮,长弓在手,只待颉利可汗一声号令,便踏过渭水,蹂躏长安……诸位,那情势,可以说千钧一发。”

在坐的人大眼小眼都看着中年文人。

月容一边张罗,一边听着。

陈四忙里偷闲凑过来,对月容说:“姑娘,这次又让你赌对了。”

月容一笑:“我可没赌。”

那边的中年文人继续道:“就在这时,咱们的皇上,年轻英武的皇上,穿一身闪亮的铠甲,只身一人,来到了渭水南岸,与百万突厥军队隔岸相对……”他故意看看众人,“你们猜后来怎样?”

旁边一张桌边客人探过头来:“还用猜吗,突厥军队已经退了。”

另一个酒客摆摆手:“别打岔……讲,接着讲。”

文人不急不慢地端起酒杯,酒杯是空的。旁边的酒客高声对陈四叫道:“老板,上酒。”

陈四忙拿了一壶酒走过去,给文人倒上。

中年文人喝了口酒,接着讲:“皇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