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哥儿两个要出来玩闹,特地派了身手好的练家子跟着,有他们在,妹妹不必担心。”
楚韵听后,这才将目光从孩子的身上挪开,脸上带上一点儿不好意思的笑意,“叫姐姐见笑了。”
林夕笑笑,“妹妹松松心,咱们好生热闹一番吧。”
元阳节食元丸闹花灯,坊市的街道两旁,多是元丸摊子和买花灯的摊子,皆大同小异,没甚出奇,倒是些买别的货物的小摊子很吸引人。
三个孩子凑到了一个买木制品的摊子前,扒着摊板,踮着脚看那些木头制的东西,祁文栋祁文梁哥儿两个不愧是双生子,两人看上了一样东西,都捏着那东西的一角不肯放手。
林夕和楚韵赶忙上前。
那摊主也十分为难,看着这一行穿着打扮华贵的贵人,一时间讷讷不能言。
原来哥儿两个看上的是个木制面具,只有上半截,但面具轻薄,摊主手巧,还雕刻了好些花纹,看上去异常好看,不怪双生子一眼就看上了。
林夕被两个儿子痴缠得头疼万分,一时间也不知该如何是好。
楚韵弯下腰,笑着和双生子商量,“文栋文梁,楚伯母和你们打个商量可好?”
双生子看向她,“恩。”
“这面具楚伯母买给你们,一人戴一日,第二日就换另一个人戴,这样你们两个都可以戴,好不好?”楚韵说道。
哥儿两个想了很久,才想通,说,“好。”
燕青瑜扯了扯母亲的裙摆,“母亲,我想要那个木牌。”
楚韵顺着孩子的手看过去,竟是个祈福木牌,刻着古体字,“摊主,这木牌上刻的什么?”
摊主急忙说道,“刻的‘平安’二字。”
楚韵一怔,低头看了孩子一眼,笑着道,“我买了。”
燕青瑜将这个木牌紧紧攥在手中。
楚韵等人正想离开,就听见远处一阵敲锣打鼓的声音传来。
子诗子书等小厮急忙围成了一堵人墙,楚韵、林夕等人互相拉着往后退去。
“游街祈福的人来了!”夏荷高兴地喊道。
姜朝的元阳节,最重要的就是一环就是游街祈福,元阳节是每年的元月十五日,即冬三月十五日,是个极其特别的日子,这一日阳气炽盛,哪怕夜晚天上的一轮圆月也是亮堂堂的,是以,姜朝人将这元阳节看得比回春节还要紧。
游街祈福的人是朝中礼部下辖的礼乐坊的艺人,每逢佳节要日,这些艺人都会献上才艺。
楚韵看着越行越近的队伍,不由暗暗咋舌,这可堪比现代的狂欢节大游行了。
只见一众衣玦飘飘的女艺人在抬撵上灵巧舞动,那抬撵连缀着,像是一把被人抬着的梯子,抬撵的撵夫在梯子的间隔中露出个头顶来,相间的梯格上只镶嵌着方寸大小的木板,供起舞的艺人们落脚。
燕青瑜在楚韵怀里惊叹不已。
祁文栋祁文梁骑在小厮们的脖子上,拍手大叫。
街道两旁围观的人也发出阵阵喝彩声。
游街的队伍很长,但再无比这梯架上的舞蹈更出彩的了。
又玩又闹,三个孩子都有些精力不济,一个挨着一个打起了哈欠,林夕便和楚韵告别,各回各家了。
坐在回府的轿子里,燕青瑜被颠了一下,睁开了迷蒙的小眼睛。
楚韵拍了拍他的背,哄道,“睡吧,母亲在。”
燕青瑜伸手攥了她的衣襟,另一只手紧紧握着那个祈福牌,闭上眼睛睡着了。
楚韵看着他攥紧的小拳头,良久没移开视线。
回到府中,将燕青瑜安置地睡下,楚韵带着春蔓三人往祠堂走去了。
“吱呀”一声,祠堂的门被打开了,阴冷的气息扑面而来,好在府上的下人们还算用心,点着常年不断的蜡烛,供桌上也摆着吃食,上面供奉的牌位也擦拭得很干净,乌黑的木头都泛着光亮。
因着排位上是古体字,楚韵并不知道那一长串的字符具体是什么,但她直到这里供奉着八个人,兴宁伯府的曾老太爷。曾老太太、老太爷、老太夫人,燕长宁的父亲、母亲、长兄,以及前任夫人。
秋梨点了香,递给神色肃穆的夫人,退到一旁。
楚韵接过香,三鞠躬后上了香,接着又磕了三个头,额头触及冰凉的地面,楚韵闭上了眼,在心中默念——
万望家中长辈保他平安无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