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难堪,英雄迟暮——刘彻看到了他花白的鬓发。尽管他还坚持着多年戎马生涯养成的习惯,每日里坚持练武,依然健硕。
岁月不饶人,刘彻也已年过不惑,四十岁了。距离他十六岁登基时,已过去了二十八年。
另一颗更璀璨的将星,霍去病,更是在四年前就夭亡了。
17岁从军出征,勇冠三军,斩获二千二十八人,封冠君侯;十九岁为骠骑将军,攻取河西,俘杀四万人;二十二岁,出塞决战,率军五万,俘杀七万,转战二千里,廓清漠南胡虏,封狼居胥而还。
他是不世出的天才将领,神机莫测的战术家,只有他才能创造出最有效率的战法。
可惜越是绚烂,越是短暂。
永远也不会再有这样的传奇人物了。毕竟天妒英才!
今天刘彻又想起了他,想起那个意气风华、纵横天下的少年将军。这更让刘彻殊感痛惜,甚至对夺走他的上天也有着隐隐的恨意。
“天下还有这样的天才吗?朕的雄心壮志,还能依靠谁来实现呢?”刘彻心里想着。
卫青看到了刘彻眼中的落寞。
“陛下,四海九州不宁,自有臣等讨平,陛下还有什么放心不下呢?”
“卫青,朕不甘心呐。四海九州何足?朕要的是真正的天下,是囊括八荒蛮夷的天下。不把胡虏蛮夷都归了王化,这天下就谈不上真正的太平。他们就像潜伏的疾病,如果有一天大汉的力量衰弱了,他们就会争前恐后地攻入中原,屠戮大汉子民。”
“至少,他们都被打怕了。南越国王不是要内附朝廷了吗?匈奴也不敢大规模劫掠边塞了。只是连年鏖战,我大汉也耗费不少,臣以为眼下还是要爱惜民力,修养生息为好······”
“卫青,这就是朕与你的不同——不谋万世不足以谋一时。朕要做有为之君,朕要想的是千秋百代,不能把这些祸患留给后世。”
“陛下远见卓识,如天日高悬,洞照万事。臣又岂敢攀附比拟。”
刘彻听了这话,凝重的心也稍稍放松,说道:“卫青,你还是老样子,说话做事小心谨慎。霍去病如果还在,他就不会说这样的话。他不怕与朕争执,不过在这个问题上他也不会与朕争执,他会说‘胡虏跳梁,臣当灭之!’”
卫青听到刘彻提起霍去病,也忍不住黯然神伤,只轻轻说道:“是啊。太可惜了······”
此时,只听见殿外锣鼓齐喧,有一位使者跪在殿门说道:“禀皇上,宝鼎已降临甘泉宫。”
刘彻闻言,说道:“走吧。”
便与卫青走了出去,只留下那一声恍如洪钟大吕的“走吧”,长久地回荡在这高大宽敞的大殿内。
殿外守候的宦官侍卫与百官都按礼仪排好队列,簇拥着御辇,鱼贯而出,赶往通天台。
通天台,本为皇帝与上天交流而建,台高九层,合九丈,建在甘泉山上,终日云雾缭绕,如入云霄,如在天阙,故名通天台。
从汾河运来的宝鼎就被安放在通天台中央。
那鼎的形制颇为古朴,三足双耳,高约三尺,浑圆厚实,重可千斤。其上的雕饰并非寻常,其三足铸成飞龙腾跃之状,二耳也铸成猛虎之血盆大口,鼎身铸着数十武士,中央簇拥一人,抚剑待发。
这工艺鬼斧神工、精湛无匹,果然不像人间之物。
刘彻一看到宝鼎,便忍不住赞赏道:“好宝鼎,好祥瑞!”
近来备受天子宠爱的方士栾大早已守候在旁,看到天尊降临,他立即上前祝贺,说:“此乃陛下仁德所致也。赖陛下圣恩,以致天下平治,万民欢悦。上天明察,所以降此宝鼎,以作嘉赏,保佑陛下万寿康宁、天下太平无事。”
“好一个万寿康宁!天道将军,什么时候去给朕找仙方、炼仙丹啊?”
“陛下,我正在准备,已在东海之滨让人建造五十条大船,又让人搜罗天下珍宝,征集一千童男童女。等大船建成,珍宝悉备,童子全集,我便乘风入海,去那蓬莱方壶,给神仙献上珍宝,为陛下求取长生不老仙药。”
“尽快办吧,越快越好。”
“陛下放心。上天赐鼎,这也是一个好征兆。上天都赞许陛下,神仙们也不会吝啬仙方的。”
刘彻听了这话,先前凝重的心一下子高兴了起来,又赐给栾大黄金二十斤,并嘱咐有司全力配合栾大完成寻仙工作。
仪式开始了,祭祀献上太牢,教坊表演娱神乐舞,太常又念起祭文:
“皇天万古,生民济物,以养黎庶,以立君师,此天之大德也,是以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昔者秦虐子民,海内凶攘。我高祖斩白蛇于芒砀,聚义兵于草野。数年之间,荡平豪杰,以有天下,天命之故也。朕自继天立极,前开察举之制度,举贤士于四野;后破匈奴之锋刃,宣教化于异域;庶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