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 朱祁钰登基 宪宗皇平庸(8 / 8)

时间屡兴大狱,群臣忌惮,乃内阁、六部九卿上书请罢西厂。明宪宗无奈之下,暂时废止。一个月后,西厂重开。

1478年开始,汪直负责辽东处置边务,汪直和陈钺多有建功;1480年汪直和王越到大同提督军务,并在猫儿庄夜袭鞑靼小王子;1481年,鞑靼复仇,被汪直击退;1482年汪直再度战胜鞑靼人;1483年汪直被调离大同,降职为御马监六品,王越革职为民。

就在汪直走后,鞑靼入侵,大同总兵官许宁等人大败,却冒功受到封赏。此时内阁(首辅乃是万安)和群臣因为汪直的事情,生怕会降罪于己,便联合欺瞒朱见深。第二年,明宪宗终于知晓真相,然不愿意事情搞得太大,只好继续搁置不用汪直。直到朱祐樘的弘治十一年,明孝宗打算启用汪直,最终未果。

汪直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在西厂固然可恨,然当时的官场就那么清明么?何况汪直守边多有战功,若能始终镇守大同、宣府,未尝不可取也。

然而这个黄袍怪一旦进了宝象国后,就摇身一变,隐指了妖僧继晓等人。朱见深自己虽然专宠万贵妃,后来在这个假和尚及其同党的蛊惑下,服用药物,接连宠幸后宫她人,频频生子若干,焕发了第二春(并不是想象中的万贵妃权势滔天,恃宠生骄)。其最后一个儿子,就是在朱见深驾崩前一年怀上的。有关继晓等人的事情以后还要再说的,现在暂且不提,还说奎木狼的俩“儿子”。此二子者,乃汪直手下俩助手大将,王越、陈钺也。

王越者,1426年—1499年人,景泰二年进士,朱见深的时候官至兵部尚书,封威宁伯。因为和汪直交好,1483年被夺爵除名,谪居安陆。王越一心为国效力,多次上疏鸣冤未果。直到朱祐樘继位,逢大赦得以回到家乡。继续上书朝廷,获得重新做官。王越嫌弃官小不满意,尚思为国御敌,还是陈冤。为了达到目的,于是走了太监李广的门路。但是1494年朱祐樘听烦了,便升其做了左都御史,却勒令赶紧申请退休。1497年,鞑靼骚扰边关。王越于是起复原职,多有战功。1498年十月李广畏罪自杀,连累到王越。王越心灰意冷,不久于1494年初病逝。

王越的人生“污点”,恐怕莫过于和汪直、李广俩太监关系走的近。但是当时的官场大都压制王越的施展,难道就那么心安理得么?王越一来不得已,二者汪直的确能力在己之上,对耶非耶,如何评说?

陈钺者,天顺元年进士,水平要次于王越不少。但和汪直在一起,也颇立战功。陈钺最大的罪过,就是陷害马文升。后来离间汪直和王越,油滑骑墙。1482年,汪直已经到了大同,陈钺(任兵部尚书)留在京师,三月被参劾后退休。其生平事迹,明实录对其记载不详,功过难以客观定论。

整体来看,其实是在说宪宗及其任用的“权臣**佞”罢了。老吴对玉龙十分怜悯又可气,终于还是笔下留情了许多。

玉龙力主请回来孙悟空,恐怕就是吴承恩对朱见深的一些认可。朱见深一生平庸,较为公正对待叔叔朱祁钰倒还真是个亮点。贬斥商辂和马文升、任用汪直宠爱继晓,是最让吴老爷子愤慨的。

如果朱见深只是个普通老百姓,或许他和万氏的故事被人津津乐道。只是明宪宗乃是大明皇帝,沉湎于此甚至为卿而崩,很难不被世人指指戳戳。

很多人都认为明朝朱祁镇废除了妃嫔殉葬,其实应该是明宪宗的功劳。不管明英宗是否生前有此遗诏,朱见深若是坚持陪殉制度,也不是没有可能实现的。即使朱祁镇后来“其言也善”,那也是彭时和李贤的主要功劳。

玉龙在这几回书里面,和奎木狼战斗了一场,又给八戒指明请回来“有情有义”的美猴王,说明老吴对其的评价还是公正客观的,毕竟朱见深后来还是弃用了妖僧继晓。

朱见深曾经对手下人的污贪情况也很不满,但是自己却不愿意惩罚他们。只是说自己的继承人以后如果追究你们的责任,你们就不害怕么?

明宪宗对待叔父朱祁钰的确很好,给其做了不少平反工作,处理得要比朱棣对待侄子朱允炆好得多。也从侧面说明了,老吴对朱祁钰的赞美洋溢于表,是要超过哥哥朱祁镇的。

最后说一句,朱见深比较信仰道教,这点和父亲朱祁镇倒是不太一样,

他师徒继续西去,毕竟不知此后又有甚事,几时得到西天,请听下回还接着胡说。

另,西游释厄传作者吴承恩先生,极有可能是在朱祐樘的弘治十三年(也就是西元1500年1月31日至1501年1月18日,这几回书中多次提到“十三”年)出生,或许也是“承恩八戒转山林”的一个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