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回 孙树百求问灾后计 蒲留仙畅言富民策(2 / 3)

聊斋先生 听赁贤者 6497 字 2018-05-23

饭铺的老板开口说话。那天,他亲眼目睹了事件全部过程,他是螃蟹、王霸坐地分赃的窝主,当然也喝点残汤啃些剩骨,要他开口很不容易,最好是让蒲先生去开导他上堂做证……”

一番话说得孙蕙恍然大悟:他没有因为老人突然翻供给他带来尴尬而责怪他,而是紧紧攥住老人锁在枷上的双手,含泪致谢,告诉老人,他的冤屈一定能查明昭雪,让老人暂回牢房等待,并嘱咐狱卒除去他的刑具。回家匆匆吃了晚饭,去找蒲松龄议事。

蒲松龄搬出县衙后,住在城郊一片竹林里。那里有处幽雅的别墅,据说是位致仕高官的静养之所,老人故去后,儿孙们贪图都市繁华,没人愿意去住,天长日久,成了流民乞丐的天堂,虽然楼阁厅堂的门都被铁将军把守着,然而廊檐、过道乃至茅厕都是这群人的理想公寓。这些饿人,没有当年主人的雅兴:把宅院里里外外收拾的井井有条、一尘不染。他们肆无忌惮地把破烂衣衫随处晾晒、废物随地乱扔,弄得狼藉满地,污秽臭气熏人,把好好一幢别墅作践成了垃圾场!

为此,主人贴出告示:哪位仁人君子愿去此宅居住,保护竹林、房产,不仅不收租赁费,还愿资助些钱钞。

然而,这样的优惠条款还是没有人应招,原因是:有钱、有势的人都有自己的豪宅大院,一般平民百姓身单势孤,根本没办法赶走那些天不怕地不怕的流浪者。

先生下乡行医看了告示,毅然去找主人。主人早闻先生大名,欣然答应。先生坦诚地向主人承诺:别墅中的一草一木如有损坏,按价赔偿!

上弦月银钩似的挂在黒黝黝的天幕上,熠熠清光从街树枝叶间筛洒下来,斑驳游移,路面像铺了一层随风飘动的印花布。

孙蕙踏着月光出了东门,弯上了通往竹林深处的甬路,高大茂密的丛竹遮住了月光,路变得幽暗而深邃,望去像深不可测的邃洞。夜风吹过,竹林发出沙沙声响,不知什么鸟儿被他的脚步声惊起,鸣呌一声,扑棱棱飞向夜空。

孙蕙心中一惊,禁不住打了个寒战。

冷不防,有人从背后把一件长衫披在他肩上,回头一看,是小李子,他稚气地埋怨主人:“大人怎么不声不响地出来?夫人怕您着凉,叫我送了这夹袍来。——哎,大人,先生搬家时神不知鬼不觉,你怎么知道他住进了这片竹林里?”

“还问我?那你呢?”

“先生搬家时,提着东西走出鹤轩,曾无限感慨地吟了首诗……”

“什么诗?你能听懂?”孙蕙诧异地问。

“不但听得懂,还会背诵呢!”

“讨饭娃娃也能背诗?”孙蕙越发惊异,“我不信,你且背诵给我听听!”

独居幽篁里,

抚琴复长啸

林深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作者是谁?”

“唐朝王维。大人,我说的没错吧?”

孙蕙又惊又喜,拍着小李子肩膀赞叹:“嘿,你小子学能了,人言‘士别三日当刮目看’,你小子什么时候学得?谁教你的?”

“蒲先生,陈女士,还有顾夫人,他们经常在一起谈论诗、词。我常常在他们身边听差伺候,学会了不少呢,譬如杜甫的《望岳》、《石壕吏》,李白的《对月独酌》、《望庐山瀑布》……还有……啊呀,不好!有刺客!”

随着他的喊叫,路旁竹丛中窜出个蒙面大汉来,举起明晃晃的刀刃向孙蕙砍来,小李子眼快,用力推开孙蕙,刺客一刀砍空,闪了个趔趄。小李子趁机拉着孙蕙一边快跑,一边大声呼喊:“有刺客!陈大姐!快来抓刺客呀!”

原来,他们已经来到蒲松龄住处门前,隔着一段竹林,没看见灯光。

此刻,蒲松龄从乡下回来,正在灯下忙着整理他的【私访记录】。陈淑卿则在厨房忙着做晚饭,听见呼唤,以为是有人叫门,忙放下菜刀,跑来开门看时,残月竹影中,两个人呼喊着跑过来。声音像是孙蕙的童仆小李子!于是,闪在路边让过他们,习惯地伸手拔剑。可是由于走的仓促,不用说挂在卧室中的宝剑,手中的菜刀也放下了!情急之下,只好赤手空拳冲着刺客迎上去!

刺客见来人没操兵噐。大着胆子扑上来,举刀便砍,陈淑卿闪在一边,顺手扳过棵竹子招架。刺客没砍着人,拦腰斩断竹子,陈淑卿就势抄起断竹,朝刺客面部猛扎乱刺!

也是刺客恶贯满盈,面对纷纷攘攘的竹梢,钢刀失去威力。眼睛却被纷乱的竹梢刺中,撇了钢刀,两手捂眼钻入竹林中去了。

陈淑卿也不追赶,拣刀回来交孙蕙辨认。

孙蕙接过钢刀一看,心中咯噔一下,:“原来是他……”

蒲松龄问:“谁?

“王霸。”

“就是在打谷场上搬碌碡的”

陈淑卿说:“正是他!孙大人,你们同衙共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