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江西九江府古老的白鹿洞书院进修,当时任洞主的是著名学者舒曰敬(1558—1636)。
舒曰敬,字元直,号碣石,南昌人,公元1592年中进士,是个有成就的教育家。他的学生涂绍煃,万时华,徐世博,廖邦英等人后来都成为著名的江西学者。
公元1619年,宋应星弟兄和舅父甘吉阴进京会试,但二兄弟仍未及第,但他们以为第三次可以成功。
公元1623年,宋应星弟兄第三次进京会试失败。
公元1627年,宋应星弟兄第四次进京会试失败。
公元1631年,宋应星弟兄第五次进京会试失败。
这时,宋应星已45岁,宋应升已54岁,他们的宝贵的青壮年时间,就这样消磨在科举上面,从此他们绝了科举之念。虽然宋应星五次进京会试,均告失败,但这五次水陆兼程的万里跋涉,并不是一点意义没有。在这些长途旅行中,他打开了自己的眼界,扩充了社会见闻。沿途他们经过了江西、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等省的许多城市和乡村。沿途他有机会在田间、作坊从劳动群众那里调查到不少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知识,为后来写作《天工开物》等书做了准备。没有这些经历,他就难于写出这些著作。
宋应星也在几次进京会试途中耳闻目睹了明末社会的现实情况,这些情况不容易在书本中了解到,只有到基层做细致的社会调查,才能真正观察和体验到明末的许多腐朽的社会现象,掌握到更多的实际资料。这时候,社会矛盾激化,尤其是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激化,土地兼并越演越烈,赋税繁重,农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发生。城市居民和封建统治者的矛盾也发生激化,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首次出现。明朝统治集团内部也矛盾重重,像宋应星这样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却得不到录取,说明科举考试本身都充满了腐败。所有这些,在他的很多政治性的文章当中,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反映。
宋应星在他多次应试失败的惨痛教训中,体会到终生埋头书本而缺乏实际知识,是真正的不足为道。他终于下决心放弃科举,转向实学,钻研与国计民生有切实关系的科学技术,开始了他一生中的重要转折。宋应星在实践中悟出这些道理后,就利用原有的文化知识虚心向工农群众请教,并及时记录下有关工农业生产技术的知识,终于写出了不朽的《天工开物》这部宏伟的科学巨著。
(三)担任县学教谕
公元1604年时,宋应星弟兄已各自成家,就分居了,宋家的地产从此化整为零。几次万里征程,也花费了许多钱财,娶妻生子,家庭支出日渐增多,经济状况已经不如过去,整天在家闲居,不是长久之计。所以,宋应星决定在社会上谋求一项公职,再借此施展他研究实学的志愿。
宋应星的哥哥宋应升在公元1632年谋求到浙江桐乡县令的职务。但是不久,他们的母亲魏氏亡故,宋应升、应星把母亲安葬在本乡的塘尾,就按照封建社会的习俗,在家“守制”。公元1634年,宋应星担任了本省袁州府分宜县县学教谕的职务。应升则调任广东肇庆府恩平县令,因为有政绩,被诰封为文林郎。分宜县在奉新的西南,中间经过上高,不算太远。县学有20名学生,教谕则是个未入流的文职衙门中的下级官员。宋应星在这个职务上一直到公元1638年。
宋应星在分宜担任教谕的时候,类似于我们现在不坐班学校的教员,授课后的余闲时间较多,同时又能接触到一些图书资料,为他从事写作提供了条件。宋应星充分利用了这段时间,根据以前的调查所得,再查找必要的参考文献,从事着极其紧张的著述工作。
公元1636年3月,宋应星在分宜县令曹国祺支持下,完成了万言的政论集《野议》,并出版。
《野议》集中反映了宋应星的政治思想和经济思想,是宋应星在一夜之间写成的。由于宋应星没有在朝做官,所以称为《野议》。
宋应星写《野议》的目的是为了挽救明末社会所面临的政治和经济危机,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期望社会由乱而治,使国家转危为安,体现了宋应星关心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爱国思想,可以看成是宋应星希望崇祯皇帝实行变法的万言奏议。
宋应星主张减免对人民的横征暴敛,呼吁罢除军界、政界中的贪官污吏,代之以廉洁奉公,一心为国的清官。使工农能获温饱,商人能有利可图,贫士有获得科举入仕的机会,各阶层的人都能各安其业。然后,全面发展农业、工业和商业,养兵练武,则国运也许会有救。书中有许多精辟思想:譬如认为社会财富是劳动创造的,增加社会财富就要大力发展农业和工业,来提供丰富的劳动产品。宋应星的这种财富观为经济学原理做出了贡献。由于《野议》在一夜之间写成,所以在文字上略逊一筹。
宋应星同时又整理发表了他的自选诗集《思怜诗》。《思怜诗》共52首,分成《思美诗》和《怜愚诗》两部分,宋应星取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