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是由外界事物引起的,外界事物的存在不以人的认识与否为转移。他以浙江的山为例指出,不管人们是否看见山,山都是存在的。此外,王夫之在《噩梦》中还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认为土地不是帝王的私产,人民生长在土地上耕种土地,土地分明是耕者所有。这是很进步的见解。
(二)宋应星的早年经历
宋应星的祖先在元代(1260—1368)以前本姓熊。元、明之际(十三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熊德甫就任南昌府丰城驿宰,娶当地宋氏为妻,因避兵乱,就改姓他妻子的宋姓,迁居在奉新县东雅溪(今潦水)沿岸。明代以后,宋德甫和他的后人便世代定居在奉新北乡的雅溪南岸务农。宋德甫一家到雅溪定居后,乘明初政府鼓励垦荒之际,开发了附近的土地,种植桑麻、水稻、兼营养蚕,逐渐成为经营地主。
宋德甫以下五辈传至宋迪嘉,都是靠经营土地、养蚕发迹的。宋迪嘉之子,宋应星的曾祖宋景(1476—1547),字以贤,号南塘,公元1505年中进士,历任山东参政,山西左布政使,南京工部尚书转兵部尚书,进京师都察院左都御史(正二品),卒赠太子少保,吏部尚书,谥庄靖,是明代中期重要阁臣。他为官清廉,曾推行“一条鞭法”的改革政策。他的家族被封荫,从此宋家成为官僚地主家庭。
宋景有五个儿子,第三子宋承庆(1522—1547),是宋应星的祖父。宋承庆字道徵,号思南,自幼在本县为庠生(秀才),博学能文,娶龙潭黄氏,继娶泥湾顾氏,顾氏生宋国霖(1547—1629),就是宋应星的父亲。宋承庆在27岁时早逝,只留下孤子宋国霖。宋国霖字汝润,号巨川,不到一周岁时就已丧父,由母亲顾氏抚养,后在叔叔宋和庆(1524—1611)照养下成人,少补诸生,在庠40年,一生都是秀才,没有做官。从宋景到宋承庆一代人时,宋家还是繁华府第,用人前呼后应,具有阁臣府第气派,但是,到了宋国霖时,家境逐渐萧条下来。
宋国霖有4个儿子,长子宋应升(1578—1646),字元礼;次子宋应鼎(1582—1629),字次九,号铉玉,是甘氏所生,在本县为庠生,没有做官;三子宋应星,与应升是魏氏(1555—1632)所生;幼子宋应晶,字幼含,为王氏所生,副贡生,后来绝意科举,迁居到县城。宋应星小时候和大哥宋应升一起在叔祖宋和庆开办的家塾中读书。宋和庆于公元1569年中进士,授浙江安吉州同知,进广西柳州府通判,不久就辞官归里,在本乡兴办教育事业。接着,兄弟二人又投师于族叔宋国祚,和他们的族侄宋士逵,宋士达等人一起就学。
宋应星幼时先学诗文,又学经史子书,接受封建正统教育。宋应星喜欢游历,和哥哥宋应升等人结伙游历的地方有县城北的狮山,再往西北50里的越王山。越王山南的会埠,有宋家的大片地产。县城西120里的百丈山,是全县最高的山,山上有百丈寺等名胜古迹,有唐宋以来文人士大夫们的诗文碑刻。北乡以东是新建的,那里有宋家的亲友。再东行80里是省城南昌。宋应星自幼聪明伶俐,几岁就能作诗,有过目不忘之才,很得老师和长辈们喜爱。
宋应星后来又和宋应开、堂叔宋国璋(宋和庚子)、族侄宋士中及本县的廖邦英等人就学于新建举人邓良知(1558—1638)。后来,宋应星又考入本县县学为庠生,熟读十三经和历代史书,诸子百家。宋应星在哲学方面,最推崇的是张载(1020—1077)的关学。
张载是北宋凤翔郿县横渠镇(今属陕西眉县)人,字子厚,公元1057年中进士,熙宁(1068—1077)初为崇文院校书。不久,退居南山下,教授诸生,学者称横渠先生。因是关中人,所以称他的学派为关学。过去曾以周(敦颐)、程(颢,颐)、张(载)、朱(熹)并称,但是张载反对周、程,朱以“理”为万物的本源,提出虚空即气,主张气为充塞宇宙的实体。由于气的聚散变化,形成各种事物现象。承认物质先于精神而存在,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宋应星即从张载的关学中接受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宋应星对天文学、声学、农学和工艺制造之学都有很大的兴趣。
公元1603年,江西巡抚夏良心在南昌府刊刻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熟读此书,这对他后来写作《天工开物》很有启发。宋应星还喜欢音乐、作诗。宋应星青年时代的主要时间和精力,基本上都花在了科举的应试上。
公元1615年,宋应星和宋应升到省城南昌参加乡试。参加这一年乡试的江西考生有一万多人,但中举的却只有109人,宋应星名列第三,宋应升名列第六,奉新县考生中只有宋应星兄弟二人及第,又名列前茅,所以当时的人称他们为“奉新二宋”。
宋应星弟兄受到了乡试成功的鼓舞,当年秋天,他们就前往京师(今北京)应第二年的会试,但是,二人都是名落孙山。宋应星弟兄决定下次再去参加会试,为了做好应试准备,他们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