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 中篇 锤锻》译文(4 / 4)

将铁线逐寸剪断成为针坯。然后把针坯的一端锉尖,而另一端锤扁,用硬锥钻出针鼻(穿针眼),再把针的周围锉平整。这时再放入锅里,用慢火炒。炒过之后,就用泥粉、松木炭和豆豉这三种混合物掩盖,下面再用火蒸。留两三根针插在混合物外面作为观察火候之用。当外面的针已经完全氧化到能用手捻成粉末时,表明混合物盖住的针已经达到火候了。然后开封,经过淬水,便成为针了。凡是缝衣服和刺绣所用的针都比较硬,只有福建附近的马尾镇的工人缝帽子所用的针才比较软,因而又叫“柳条针”。针与针之间的软硬差别的诀窍就在于淬火方法的不同。

治铜

【原文】

凡红铜升黄①而后熔化造器,用砒升②者为白铜器,工费倍难,侈者事之。凡黄铜原从炉甘石升者不退火性受锤;从倭铅升者出炉退火性,以受冷锤。凡响铜③入锡掺和(法具《五金》卷)成乐器者,必圆成无焊。其余方圆用器,走焊④、炙火粘合。用锡末者为小焊,用响铜末者为大焊(碎铜为末,用饭粘合打,入水洗去饭。铜末具存,不然则撒散)。若焊银器,则用红铜末。

凡锤乐器,锤钲(俗名锣)不事先铸,熔团即锤。锤镯(俗名铜鼓)与丁宁⑤,则先铸成圆片,然后受锤。凡锤钲、镯皆铺团于地面。巨者众共挥力,由小阔开,就身起弦声⑥,俱从冷锤点发。其铜鼓中间突起隆炮,而后冷锤开声。声分雌与雄⑦,则在分厘起伏之妙。重数锤者,其声为雄。凡铜经锤之后,色成哑白,受锉复现黄光。经锤折耗,铁损其十者,铜只去其一。气腥而色美,故锤工亦贵重铁工一等云。

【注释】

①升黄:冶炼为黄铜。

②砒(pī)升:加砒霜冶炼。

③响铜:制乐器用的铜。

④走焊:锻焊。

⑤丁宁:古时行军用的铜钲,钲即带柄之钟。

⑥就身起弦声:就被锻之器自身发出乐音。

⑦声分雌与雄:高音为雌,低音为雄。

【译文】

红铜要加锌才能冶炼成黄铜,再熔化以后才能制造成各种器物。如果加上砒霜等配料冶炼,可以得到白铜。白铜加工困难,成本也很高,只有阔气的人家才用到它。由炉甘石升炼而成的黄铜,熔化后要趁热敲打。如果是其中加入锌而锤炼成的,则要在熔化后经过冷锤。铜和锡的合金(制法详见本书第十四卷《五金》)叫做响铜,可以用来做乐器,制造时要用完整的一块加工而不能只是由几部分焊接而成。至于其他的方形或者圆形的铜器,就可以进行走焊或者加温黏合。小件的焊接是用锡粉做焊料,大件的焊接则要用响铜做焊料(把铜打碎加工成粉末,要用米饭黏合再进行舂打,最后把饭渣洗掉便能得到铜粉了。如果不用米饭黏合的话,舂打时铜粉就会四处飞散)。焊接银器则要用红铜粉作焊料。

关于部分乐器的制造方法:锣不必经过铸造,是在金属熔成一团之后再精心敲打而成;铜鼓和丁宁,就要先铸成圆片,然后再进行敲打而成。无论是锤锣还是锤铜鼓,都要把铜块或铜片铺在地上进行敲打。其中大的铜块或者铜片还要众人齐心合力敲打才行。铜块或铜片由小逐渐展阔,冷件敲打会从物体本身发出类似于弦乐的声音。在铜鼓中心要打出一个突起的圆泡,然后再用冷锤敲定音色。声音分为高低两种,关键在于圆泡的厚薄及深浅的细微差别:一般而言,重打数锤的声调比较低,而轻打数锤的声调比较高。铜质经过敲打以后,表层会变成哑白色而无光泽,但是经过锉工加工之后又呈现黄色而恢复光泽了。敲打时铜的损耗量,只是铁器损耗量的十分之一。铜有腥味而色泽美观,所以说铜匠要比铁匠高出一等。

【评析】

本篇系统地叙述了锻造铁器、铜器的工艺过程,从重万斤的大铁锚到轻细的绣花针,还有各种金属的加工工具,如锉、锯、刨等都包括在内。对金属的加工技术也做了介绍。(未完待续。)(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