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仍用无钢铁为骨。若非钢表铁里,则劲力所施即成折断。其次寻常刀斧,止嵌钢于其面。即重价宝刀,可斩钉截凡铁者,经数千遭磨砺,则钢尽而铁现也。倭国刀背阔不及二分许,架于手指之上不复欹倒,不知用何锤法,中国未得其传。
凡健刀斧皆嵌钢、包钢,整齐而后入水淬之。其快利则又在砺石成功①也。凡匠斧与椎,其中空管受柄处,皆先打冷铁为骨,名曰羊头,然后热铁包裹,冷者不黏,自成空隙。凡攻石椎,日久四面皆空,熔铁补满平填,再用无弊②。
【注释】
①成功:下工夫。
②无弊:没毛病,没问题。
【译文】
铁制的兵器之中,薄的叫做刀剑,背厚而刃薄的叫做斧头或者砍刀。最好的刀剑,表面包的是百炼钢,里面仍然用熟铁当做骨架。如果不是钢面铁骨的话,猛一用力它就会折断了。通常所用的刀斧,只是嵌钢在表面上,即使是能够斩金截铁的贵重宝刀,磨过几千次以后,也会把钢磨尽而现出铁来。日本出产的一种刀,刀背还不到两分宽,架在手指上却不会倾倒,不知道是用什么方法锻造出来的,这种技术还没有传到中国来。
凡是健刀健斧,都先要嵌钢或者包钢,收拾整齐以后再放进水里淬火,要使它锋利,还得在磨石上多费力才行。锻打斧头和铁椎装木柄的中空管子,先要锻打一条铁模当做冷骨,然后把烧红的铁包在这条名叫“羊头”的铁模上敲打。冷铁模不会粘住热铁,取出来后自然形成中空管子。打石用的锤子用久了四面都会凹陷下去,用熔铁水补平后就可以继续使用了。
锄镈
【原文】
凡治地生物,用锄、镈之属,熟铁锻成,熔化生铁淋口,入水淬健,即成刚劲。每锹、锄重一斤者,淋生铁三钱为率①,少则不坚,多则过刚而折。
【注释】
①率:标准。
【译文】
凡是开垦土地、种植庄稼这些农活儿,都要使用锄和宽口锄这类农具。它们的锻造方法是:先用熟铁锻打成形,再熔化生铁抹在锄口上,经过淬火之后,就变得十分硬朗和坚韧了。锻造的最佳比例是锹、锄每重一斤淋上生铁三钱,生铁淋少了不够刚硬,而生铁淋多了又会过于硬脆而容易折断。
锉
【原文】
凡铁锉纯钢为之,未健之时钢性亦软。以已健钢錾划成纵斜纹理,划时斜向入,则纹方成焰①。划后烧红,退微冷,入水健。久用乖平②,入火退去健性,再用錾斩划。凡锉开锯齿用茅叶锉③,后用快弦锉④。治铜钱用方长牵锉,锁钥之类用方条锉,治骨角用剑面锉(朱注所谓镱锡⑤)。治木末则锥成圆眼,不用纵斜文者,名曰香锉(划锉纹时,用羊角末和盐醋先涂)。
【注释】
①焰:火焰状花纹。
②乖平:磨损。
③茅叶锉:三角锉。
④快弦锉:半圆锉。
⑤朱注所谓镱锡:朱熹《大学》注“如切如磋”云:“磋以镱锡。”
【译文】
锉刀是用纯钢制成的,在锉刀淬火之前,它的钢质锉坯还是比较软的。这时先用经过淬火的硬钢小凿在锉坯表面划出成排的纵纹和斜纹,注意在开凿锉纹时要斜向进刀,纹沟才能有火焰似的锋芒。开凿好后再将锉刀烧红,取出来稍微冷却一下,放进水中进行淬火,锉刀此时便告成功了。锉刀使用时间太长了后会变得平滑,这时应先行退火使得钢质变软,然后再用钢鉴开凿出新的纹沟。各种锉刀各有其不同用处:开锯齿可以选择先用三角锉,然后再用半圆锉;修平铜钱可以选择用方长牵锉;加工锁和钥匙一类可以选择用方条锉;加工骨角可以选择用剑面锉;加工木器则可以选择用香锉,香锉没有成排纵的纵纹和斜纹,而是锥上许多圆眼(开凿锉纹时,要先将盐、醋及羊角粉拌和,涂上后再凿)。
锥
【原文】
凡锥熟铁锤成,不入钢和。治书编之类用圆钻,攻皮革用扁钻。梓人①转索通眼、引钉合木者,用蛇头钻。其制颖②上二分许,一面圆,一面剜入,旁起两棱,以便转索。治铜叶用鸡心钻,其通身三棱者名旋钻,通身四方而末锐者名打钻。
【注释】
①梓人:木匠。
②颖:尖利的钻头。
【译文】
锥子(或者钻)是用熟铁锤成的,其中不必掺杂钢。装订书刊之类的东西用的是圆钻,穿缝皮革等用的是扁钻。木工转索钻孔以便引钉拼合木板时用的是蛇头钻。蛇头钻的钻头有二分长,一面为圆弧形,两面挖有空位,旁边起两个棱角,以便于蛇头钻转动时更容易钻入。钻铜片用的是鸡心钻,鸡心钻身上有三条棱的叫旋钻,钻身四方末端尖的叫做打钻。
锯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