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清水调和造瓷坯。
瓷坯有两种:一种叫做印器,有方有圆,如瓶、瓮、香炉、瓷盒之类(朝廷用的瓷屏风、烛台也属于这一类)。先用黄泥制成模印,模具或者对半分开,或者上下两截,或者是整个的,将瓷土放入泥模印出瓷坯,再用釉水涂接缝处让两部分合起来,烧出时自然就会完美无缝。另一种瓷坯叫做圆器,包括数不胜数的大小杯盘之类,都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圆器产量约占了十分之九,而印器只占其中的十分之一。制造这种圆器坯,要先做一辆陶车。用直木一根,埋入地下三尺并使它稳固。露出地面二尺,在上面安装一上一下两个圆盘,用小竹棍拨动盘沿,陶车便会旋转,用檀木刻成一个盔头戴在上盘的正中。
塑造杯盘,没有固定的模式,用双手捧泥放在盔头上,拨盘使转。用剪净指甲的拇指按住泥底,使瓷泥沿着拇指旋转向上展薄,便可捏塑成杯碗的形状(初学者塑不好没有关系,因为陶泥可以被反复使用)。功夫深技术熟练的人,就可以做到千万个杯碗好像都是用同一个模子印出来的。在盔帽上塑造小坯时,不必加泥,塑中盘和大碗时,就要加泥扩大盔帽,等陶泥晾干以后再加工。用手指在陶车上旋成泥坯之后,把它翻过来罩在盔帽上印一下,稍晒一会儿而坯还保持湿润时,再印一次,使陶器的形状圆而周正,然后再把它晒得又干又白。再蘸一次水,带水放在盔帽上用利刀刮削两次(执刀必须非常稳定,如果稍有振动,瓷器成品就会有缺口)。瓷坯修好以后就可以在旋转的陶车上画圈。接着,在瓷坯上绘画或写字,喷上几口水,然后再上釉。
在制造大多数碎器、千钟粟和褐色杯等瓷器时,都不用上青釉料。制造碎器,用利刀修整生坯后,要把它放在阳光下晒得极热,在清水中蘸一下随即提起,烧成后自然会呈现裂纹。千钟粟的花纹是用釉浆快速点染出来的。褐色杯是用老茶叶煎的水一抹而成的(日本人非常珍视我国古代制作的“碎器”,他们不惜重金用以购买真品。古代的香炉碎器,不知是哪个朝代制造的,底部有铁钉,钉头光亮而不生锈)。
景德镇的白瓷釉是用“小港嘴”的泥浆和桃竹叶的灰调匀而成的,很像澄清的淘米水(德化窑的瓷仙釉是用松毛灰和瓷泥调成浆而上釉料的。浙江省的丽水、龙泉两地的窑所出产的青瓷釉不知道用的是什么原料),盛在瓦缸里。瓷器上釉,先要把釉水倒进泥坯里荡一遍,再张开手指撑住泥坯往釉水里点蘸外壁,点蘸时使釉水刚好浸到外壁弦边,这样釉料自然就会布满全坯身了。画碗的青花釉料只用无名异一种(漆匠熬炼桐油,也用无名异当催干剂)。无名异不藏在深土之下而是浮生在地面,最多向下挖土三尺深即可得到,各省都有,也分为上料、中料和下料三种,使用时要先经过炭火煅烧。上料出火时呈翠绿色,中料呈微绿色,下料则接近土褐色。每煅烧无名异一斤,只能得到上料七两,中、下料依次减少。制造上等精致的瓷器和皇帝所用的龙凤器等,都是用上料绘画后烧制成的。因此上料无名异每担值白银二十四两,中料只值上料的一半,下料只值其三分之一。
景德镇所用的,以浙江衢州府和江西广信府出产的为上料,也叫做浙料。江西上高出产的为中料,江西丰城等地出产的为下料。凡是煅烧过的青花料,要用研钵磨得极细(钵内底部粗涩而不上釉),然后再用水调和研磨到呈现黑色,入窑经过高温煅烧就变成了亮蓝色了。制造紫霞色的碎器的方法是,先把胭脂石粉打湿,用铁线网兜盛着碎器放到炭火上炙热,再用湿胭脂石粉一抹就成了。“宣红”瓷器则是烧制而成之后再用巧妙的技术借微火炙成的,这种红色并不是那种朱砂在火中所留下来的(宣红器在元朝末年已经失传了,明朝正德年间经过多次反复试验又重新造了出来)。
瓷器坯子经过画彩和上釉之后,装入匣钵(装时如果用力稍重,烧出的瓷器就会凹陷变形),匣钵是用粗泥造成的,其中每一个泥饼托住另一个瓷坯,底下空的部分用沙子填实。大件的瓷坯一个匣钵只能装一个,小件的瓷坯一个匣钵可以装十几个。好的匣钵可以装烧十几次,差的匣钵用一两次就坏了。把装满瓷坯的匣钵放入窑后,就开始点火烧窑。窑顶有十二个圆孔,这叫做天窗。烧二十四个小时火候就足了。先从窑门发火烧二十个小时,火力从下向上攻,然后从天窗丢进柴火入窑烧四个小时,火力从上往下透。瓷器在高温烈火中软得会像棉絮一样,用铁叉取出一个样品用以检验火候是否已经足够。火候已足了就应该停止烧窑了,合计造一个瓷杯所费的工夫,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才能完成,其中许多细节还没有计算在内呢!
附:窑变回青
【原文】
正德中,内使监造御器。时宣红失传不成,身家俱丧。一人跃入自焚,托梦他人造出,竞传窑变,好畀者遂妄传烧出鹿、象诸异物也。又回音乃西域大青,美者亦名佛头青。上料无名异出火似之,非大青能入洪炉存本色也。
【译文】
正德年间,皇宫中派出专使来监督制造皇族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