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斤。火候足时,掩闭其门,然后次发第二火,以次结竟至尾云。
【注释】
①缶属:罐状器皿。
②不甚增多少:比器皿所用稍多一些。
③真定曲阳与扬州仪真:今河北曲阳县,旧属真定府;江苏仪征,旧属扬州府。
④南直:南直隶,即今江苏省。
⑤厚积其泥:其器之外壁多用陶泥加厚。
⑥陕以西:陕县以西,即今之陕西省地。
⑦匝口:口部内缩。
⑧重值物:贵重物品。
⑨鞠:券造。
【译文】
陶坊制造的缶,种类很多。较大的有缸瓮,中等的有钵盂,小的有瓶罐。各地的式样都不太一样,难以一一列举。这类陶器,都是造成圆形的而不是方形的。通过实验找到适宜的陶土之后,还要制造陶车和旋盘。技术熟练的人按照将要制造的陶器的大小而取泥,放上旋盘,数量正好而不用增添多少。扶泥和旋转陶车要两人配合,用手一捏而成。朝廷所用的龙凤缸(窑设在河北省的真定和曲阳以及江苏省的仪真)和南直隶的花缸,要造得厚一些,以便于在上面雕镂刻花,这种缸的做法跟一般缸的制法完全不同,价钱也要贵五十倍到一百倍。
罂缶有嘴和耳,都是另外沾釉水粘上去的。陶器都有底,没有底的只有陕西以西地区蒸饭用的甑子。它是用陶土烧成的而不是用木料制成的。精制的陶器,里外都会上釉,粗制的陶器,有的只是下半体上釉。至于沙盆和齿钵之类,里面也不上釉,使内壁保持粗涩,以便于研磨。沙煲和瓦罐不上釉,以利于传热煮食。
制造陶釉的原料到处都有,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用的是一种蕨蓝草。它原是居民所用的柴草,不过三尺长,枝叶像杉树,捆缚它不感到棘手(这种草有几十个名称,各地的叫法也不相同)。陶坊把蕨蓝草烧成灰,装进布袋里,然后灌水过滤,除去粗的而只取其极细的灰末。每两碗灰末,掺一碗红泥水,搅匀,就变成了釉料,将它蘸涂到坯上,烧成后自然就会出现光泽。不了解北方用的是什么釉料。苏州黄罐釉用的是别的原料。供朝廷用的龙凤器却仍然用松香和无名异作为釉料。
瓶窑用来烧制小件的陶器,缸窑用来烧制大件的陶器。山西、浙江两省的缸窑和瓶窑是分开的,其他各省的缸窑和瓶窑则是合在一起的。制造大口的缸,要先转动陶车分别制成上下两截然后再接合起来,接合处用木槌内外打紧。制造小口的坛瓮也是由上下两截接合成的,只是里面不便槌打,便预先烧制一个像金刚圈那样的瓦圈承托内壁,外面用木槌打紧,两截泥坯就会自然地黏合在一起了。
缸窑和瓶窑都不是建在平地上,而是必须建在山冈的斜坡上,长的窑有二三十丈,短的窑也有十多丈,几十个窑连接在一起,一个窑比一个窑高。这样依傍山势,既可以避免积水,又可以使火力逐级向上渗透。几十个窑连接起来所烧成的陶器,其中虽然没有什么昂贵的东西,但也是需要好多人合资合力才能做到的。窑顶的圆拱砌成之后,上面要铺一层约三寸厚的细土。窑顶每隔五尺多开一个透烟窗,窑门是在两侧相向而开的。最小的陶件装入最低的窑,最大的缸瓮则装在最高的窑。烧窑是从最低的窑烧起,两个人面对面观察火色。大概陶器一百三十斤,需要用柴一百斤。当第一窑火候足够之时,关闭窑门,再烧第二窑,就这样逐窑烧直到最高的窑为止。
白瓷附:青瓷
【原文】
凡白土曰垩土,为陶家精美器用。中国出惟五六处,北则真定定州、平凉华亭、太原平定、开封禹州,南则泉郡德化(土出永定,窑在德化)、徽郡婺源、祁门①(他处白土陶范不粘,或以扫壁为墁)。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真、开等郡瓷窑所出,色或黄滞无宝光。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②产。浙省处州丽水、龙泉两邑,烧造过釉杯碗,青黑如漆,名曰处窑。宋、元时龙泉华琉山下,有章氏造窑出款贵重,古董行所谓哥窑器者即此。
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此镇从古及今为烧器地,然不产白土。土出婺源、祁门两山:一名高梁山,出粳米土,其性坚硬;一名开化山,出糯米土,其性粢软。两土和合,瓷器方成。其土作成方块,小舟运至镇。造器者将两土等分入臼舂一日,然后入缸水澄。其上浮者为细料,倾跌过一缸③,其下沉底者为粗料。细料缸中再取上浮者,倾过为最细料,沉底者为中料。既澄之后,以砖砌方长塘,逼靠火窑,以藉火力。倾所澄之泥于中吸干,然后重用清水调和造坯。
凡造瓷坯有两种,一曰印器,如方圆不等瓶瓮炉盒之类,御器则有瓷屏风、烛台之类。先以黄泥塑成模印,或两破或两截,亦或囫囵。然后埏白泥印成,以釉水涂合其缝,烧出时自圆成无隙。一曰圆器,凡大小亿万杯盘之类乃生人日用必需,造者居十九,而印器则十一。造此器坯先制陶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