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而已。
【注释】
①率:标准。
②古书八十缕为一升:《仪礼.表服》:“缌者十五升。”郑玄注:“以八十缕为升。”
【译文】
织相对薄的纱、罗用的筘以八百个齿为标准,织相对厚的绫、绢用的筘则以一千二百个齿为标准。每个筘齿中穿引上过浆的经线,把每四根合成两股,罗、纱的经线共计有三千二百根,绫、绸的经线总计有五六千根。古书上记载每八十根为一升,现在较厚的绫、绢也就是古时所说的六十升布。织带花纹的丝织品必须用浙江嘉兴和湖州两地在结茧和缫丝时都烘干了的丝作为经线,这种丝可以任意提拉也不必担心会断头。其他地区的丝,即使能勉强当做提花织物,也是相对粗糙而不很精致的。
花机式
【原文】
凡花机①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水磨竹棍为之,计一千八百根)。对花楼下掘坑二尺许,以藏衢脚(地气湿者,架棚二尺代之)。提花小厮坐立花楼架木上。机末以的杠卷丝,中用叠助木两枝,直穿二木,约四尺长,其尖插于筘两头。
叠助,织纱罗者,视织绫绢者减轻十余斤方妙。其素罗不起花纹,与软纱绫绢踏成浪梅小花者,视素罗只加桄②二扇。一人踏织自成,不用提花之人,闲住花楼,亦不设衢盘与衢脚也。其机式两接③,前一接平安④,自花楼向身一接斜倚低下尺许,则叠助力雄。若织包头细软,则另为均平不斜之机。坐处斗二脚,以其丝微细,防遏叠助之力也。
【注释】
①花机:提花机。
②桄(ɡuànɡ):同“框”。
③两接:两截。
④平安:水平安装。
【译文】
提花机全长约一丈六尺,其中高高耸起的是花楼,中间托着的是衢盘,下面垂着的是衢脚(用加水磨光滑的竹棍做成,共有一千八百根)。在花楼的正下方挖一个约两尺深的坑,用来安放衢脚(如果地底下潮湿,就可以架两尺高的棚来代替)。提花的小工,坐在花楼的木架子上。花机的末端用的是的杠卷丝,中间用叠助木两根,垂直穿接两根约四尺长的木棍,木棍尖端分别插入织筘的两头。
织纱、罗的叠助木比织绫、绢的要轻十多斤才算好。素罗不用起花纹。此外,要在软纱、绫、绢上织出波浪纹和梅花等小花纹,只须比织素罗多加两片综框,由一个人踏织就可以了。而不用一个人闲坐在提花机的花楼上,也不用设置衢盘与衢脚。花机的形制分为两段,前一段水平安放,自花楼朝向织工的一段,向下倾斜一尺多,这样叠助木的力量就会大些。如果织包头纱一类的细软织物,就要重新安放不倾斜的花机。在人坐的地方装上两个脚架,这是因为那种织包头纱的丝很细,要防止叠助木的冲力过大。
腰机式
【原文】
凡织杭西、罗地等绢,轻素等绸,银条、巾帽等纱,不必用花机,只用小机。织匠以熟皮一方置坐下①,其力全在腰尻②之上,故名腰机。普天织葛、苎、棉布者,用此机法,布帛更整齐坚泽③,惜今传之犹未广也。
【注释】
①置坐下:放在座位下。
②腰尻:腰部和臀部。
③坚泽:结实,有光泽。
【译文】
织杭西和罗地等绢与轻素等绸,织银条和巾帽等纱,都不必使用提花机,而只用小织机就可以了。织匠用一块熟皮当靠背,操作时全靠腰部和臀部用力,所以又叫做腰机。各地织葛、苎麻、棉布的,都用这种织机。织品更加整齐结实而具有光泽,只是可惜这种机器的织法至今还没有普遍传开呢。
结花本
【原文】
凡工匠结花本①者,心计最精巧。画师先画何等花色于纸上,结本者以丝线随画量度,算计分寸杪忽②而结成之。张悬花楼之上,即织者不知成何花色,穿综带经,随其尺寸度数提起衢脚,梭过之后居然花现。盖绫绢以浮轻而现花,纱罗以纠纬而现花。绫绢一梭一提,纱罗来梭提,往梭不提。天孙机杼,人巧备矣。
【注释】
①结花本:按照花样设计的运行于织机的底本。
②杪忽:极小,甚微,这里指计算精确。
【译文】
结织花的纹样的工匠,心思最为精细巧妙。无论画师先将什么样的图案在纸上画出,结织花的纹样的工匠都能用丝线按照画样仔细量度,精确细微地算计分寸而编结出织花的纹样来。织花的纹样张挂在花楼上,即便织工不知道会织出什么花样,只要穿综带经,按照织花的纹样的尺寸、度数,提起纹针,穿梭织造,图案就会呈现出来了。绫绢是以突起的经线来形成花样的,纱罗是以绞纠纬线来形成花样的。因此,织绫绢是投一梭提一次衢脚,织纱罗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