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三章 庞大计划(8000字章节,战略透露)(4 / 5)

苏联英雄 血蝠 8903 字 2016-10-10

”就不能结束!

“相持”!“相持”!还是“相持”!要让日本人坚定的认为苏德间的战争德国还很有可能获胜,进而坚决的去袭击珍珠港!

佐尔格等无数情报工作者是这项冒险计划的后盾,而林俊的分析是斯大林下定决心的最终筹码,而且时间上也容许——所有情报显示日本人在12月中旬前必定会进攻夏威夷,而那时“红色旋风”就是卯足了劲也才可能圆满的落幕。

只要“多困一困、等一等”,让“钢铁口袋”更牢固些,时间上就不会出现倒置。

英美的态度和将来可能出现的政策最能影响林俊的计划,因为历史和林俊的记忆中已经让其很清晰的了解了一切:

30年代中期苏联在外交上倡导集体安全政策,试图与英法共同遏制德国的对外扩张,但屡遭挫折。39年苏英法三国莫斯科谈判的失败迫使苏联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这是“绥靖政策”的后果,苏联只是被迫的选择。

二战期间,苏联极力维护反法西斯同盟的团结,忠实履行自己的义务,在美英等国迟迟不开辟第二战场的情况下承担抗击德军的重任,并在构建战后世界格局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几年前欧洲局势开始急剧动荡,无论是在德国吞并奥地利还是苏台德危机爆发期间,苏联均一如既往、坚持集体安全的原则,呼吁欧洲各国团结起来,共同制止法西斯的侵略,但均遭英法的拒绝。

“绥靖政策”害死人!

苏联是在莫斯科三国谈判进入死胡同时,才被迫采取同德国签约。对于当时的苏联来说,要么和英法结盟,要么和德国妥协,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当和英法达成协议遥遥无期,而德国却朝前跨出一步时,苏联自然无法加以拒绝,否则便有提早爆发苏德冲突的危险,甚至可能形成英法德携手反对苏联的大联盟!

所以,苏联和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本身是无可非议的,甚至当时英国工党领袖艾德礼都说:“英法外交家们对待苏联政府是那样的随便,以致于假若是这样对待我们工党,我们也会像斯大林那样签订1939年8月23日的条约”。

39年的莫斯科三国谈判是欧洲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最后一个机会,但主要由于英法,尤其是英国的举棋不定,致使集体安全最终成为泡影,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事。

这会苏英两国已经签订对德作战采取联合行动的协定,美国的租借法扩及苏联,林俊等的就是“珍珠港”后美国参战,这会促使美英苏三国进一步联合起来。

但是,林俊知道别人不知道的未来: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庄严宣告将全力以赴,共同与德意日法西斯及其仆从国作战,直至最后的胜利,至此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苏联一开始便对这一同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支持,尽管社会制度不同,存在着巨大的意识形态的差异。

美英苏三大国如何协同作战,尽快击溃德国法西斯是摆在反西斯同盟面前的首要任务,而不用说苏德战场是欧洲的主要战场,苏联军民承担着抗击德军的重任。

斯大林和林俊在几个月前就要求开辟第二战场,地点在法国的北部,莫洛托夫也即将出访伦敦,而历史是:42年春,莫洛托夫访问华盛顿和伦敦,和美英政府达成在该年开辟第二战场的具体协议。

但是!不久之后美英在丘吉尔的坚持下未与苏联磋商,便将登陆地点改在北非!而在北非战役结束前后,丘吉尔又突然倡导地中海战略,认为“既然能够朝地中海这个鳄鱼下腹部进攻,为什么要在布勒斯特把脑袋往鳄鱼嘴里送呢?”明确反对在法国的北部登陆。

等着苏联和德国死拼,打个两败俱伤,“绥靖政策”升级版!

林俊不用说对那个死胖子是恨得咬牙切齿,希特勒是铁杆、丘吉尔估计都能用“金刚石般顽固的**产主义者”来形容!

派特工干掉丘吉尔,如果能干的干净利索不留后患,让希特勒背黑锅,林俊绝对会第一个举手赞成!斯大林估计是第二个举手的。

林俊很明白如果说在41年和42年盟军进军欧陆确有困难的话,那么到43年美英和德国力量之间的对比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盟军有足够的力量可以对欧陆的任何一个地区发动攻击.

43年夏美国已拥有多达700万人的一支庞大武装部队,北非战役结束后,美英在地中海地区集结了150万人的军队和大批飞机及战舰,以致英国军备大臣李特尔顿在43年5月声称:盟军“已有攻击的一切手段和可靠的基地,可进行大规模的战役”。

而德军那时虽有900余万人,但部署在西欧的仅占其总兵力的百分之十五,而且大多是从东线调来的疲惫不堪、伤亡惨重的部队,实际上都是些空架子。

尽管如此,在法国北部开辟第二战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