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2 / 2)

弘晓道:“皇兄只让我和你商量。”

“一样一样,大家一起讨论嘛。“永琏说着让弘晓坐到师父的位置上,又命人倒茶。

永璜、明瑞他们也觉得报纸这种形式很新颖,但他们担心读书人不愿为此花钱,毕竞御制诗也没什么实质用途,晚知道几天也无妨。弘晓想了想,“那就在报纸上发一些章回体小说,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读书人肯定争相购买。"他不知道别人,反正他自己一读小说话本就停不下来,中间要是有事打断了,他就抓心挠肝的想知道后续剧情。永琏拍手道:“这个主意好,这就叫连载!”“还可以刊登一些奇闻轶事,"明瑞道。

永琏拿出纸笔,把大家的点子都记下来。

“既然买报纸的主要是读书人,不如让已经考中科举的人,给他们一些备考意见。"永璜也出主意。

“大哥你也太聪明了!"永琏笑道:“我们就出一个版块,叫进士访谈录!”

众人都觉得这个版块一定很受欢迎,在读书人心里,科举是第一大事,谁不想看看进士们的成功经验呢?

“听皇兄说,你为了赚钱,还想让这报纸给作坊店铺做宣传?"弘晓看向永琏。

永琏颔首,“就把这个形式叫广告吧,广而告之。”“这样一来,就需要当地报房自己刊印了。“弘晓道;“朝廷如何监督掌控?”永琏道:“各地报房设一个审稿人,朝廷刊印的内容,盖朝廷的印信,各地官报房允许刊印的内容,也要盖地方官府的印信,没有印信的报纸,一律不得刊印发行。”

报业必须掌握在官府手里,一旦民间开始利用报纸赚钱,哪怕没有反动言论,汗阿玛也不会同意报纸继续存在的。

弘晓想了想,“这个审稿人不能让地方上的官员去,须得是内务府的人,咱们才能放心。”

永琏皱眉,“这需要的人手是不是太多了?”“多了才好,很多上三旗包衣都没差事,正好给他们一个赚钱的路子。“弘晓道。

到了用晚膳的点,众人还没商量完,弘晓便留在尚书房跟侄子们一起用膳。永琏建议先在直隶试验一期,一是算算成本,二也看看读书人对报纸的反馈。再不断调整,推行到其他省。

弘晓回去写折子,等乾隆同意后,就可以开始组建班底。乾隆没想到,永璜、明瑞他们也参与了讨论。永琏这孩子是一点都不怕别人分走他的功劳,而且这报纸若是办起来,他就可以借此聚集自己的班底,甚至可以安插自己的人到地方上,结果这小子把永璜也拉进来算怎么回事?

永琏就没打算负责这件事,办报纸可不是简单的差事,他现在既要读书又要过问惠民食堂,哪有精力管这事儿?

他以为汗阿玛会让弘晓负责,没想到汗阿玛看了弘晓的奏折后,竟然问他要哪些人手?

“儿子不知道啊?要问弘晓叔。”

“这事儿是你提起来的,你还想当甩手掌柜?"乾隆皱眉。“我只是出个主意,后续的事儿还要看汗阿玛安排。"永琏嘀咕。“朕就安排你来负责,让弘晓给你帮忙。"乾隆道。“儿子还小。"永琏道:"哪儿有八岁的阿哥领差事的?”“翻过年就九周岁了。”

“九周岁也还是小孩儿啊!"永琏眼珠子转了转,“要不让大哥来管?大哥翻过年就十一岁了。”

“不行!“乾隆一听更生气了,“这主意是你出的,凭什么交给你大哥。”永琏:……可儿子没有时间。”

“有时间睡觉,没时间管这点事儿?"乾隆被这懒儿子气得半死。永琏…”

“有你弘晓叔帮忙,累不着你。“乾隆见儿子皱着脸,就捏捏他腮帮子。“既不叫你印刷,又不让你校对,不过是把把关罢了,万一不是你想要的效果,你也好早早调整,交到别人手上,你到时候想插手可就难了。”“好吧。”

乾隆…”

汗阿玛那一辈兄弟,一个个争着抢着想领差事,皇玛法还不一定搭理他们。到自己这儿,把差事塞儿子手里,儿子还不情不愿。等过几年,兄弟多起来,永琏这小子就知道自己对他多好了。因为永琏要和弘晓商量事儿,就求乾隆同意他去怡王府。毕竞尚书房不是商量事儿的地方,弘晓又不好随意去阿哥所。这次先去怡王府,等人马组建起来,乾隆再给他们在内务府安排个房间。能去弘晓叔家做客,永琏可太开心了。

他想带永璜,被乾隆无情拒绝。

永琏只能答应大哥,回来给他带好吃的好玩的。永璜有一点失落,只能在心里安慰自己,功课重要。他还答应永琏,会把笔记写好,等永琏回来可以看。

到出门这天,傅文等五六名御前侍卫来向永琏请安,“皇上让奴才们听候阿哥爷差遣。”

加上太监、车夫,还有一名修书处的笔帖式,一群人浩浩荡荡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