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1 / 2)

第49章第四十九章

“就因为太后圣寿,皇上又给小阿哥们放了一天假,总是这样破例,如何是好?”

永璜、永琏去寿康宫后,明瑞和额尔登额也各自回家。陈德华回翰林院的路上遇见了来教满文的阿桂。

阿桂笑道:“不过是一日假期罢了,皇子们每年才放五天,加上圣寿节也才六天,我小时候读书,一年都还有十来天可以休息呢。皇子们实在辛苦…二人边说边走,旁边路过一名侍卫,阿桂的声量突然提高,“皇子们能到太后娘娘身边尽孝,让她老人家高兴,岂不是和读书一样有意义?这也足以证明,皇上诚孝,实乃天下臣民之表率。”

陈德华:“???”

不用去尚书房教书,阿桂继续回兵部当差。他去年参加乡试,考了个举人。其实他完全可以不参加科考,毕竞已经有了差事。但十年苦读,他也很想试试自己的水平。对于满人来说,这个年纪能考取举人,十分难得。不仅父亲阿克敦满意,乾隆也很满意、更加放心他教导两位皇子。乾隆本来就重视孩子们的满文教育,很多汉人师父要讲的经义,乾隆也让阿桂来讲。

太后圣寿,永璜、永琏都准备了礼物。永璜抄了一卷《金刚经》为皇玛嬷祈福,永琏则画了一幅全家福,太后、汗阿玛、皇后、五叔、五婶、还有他们这一辈的兄弟姐妹们。

这幅画永琏画了大半个月,还让洋师父帮着指点过。虽然只是用炭笔画的,却惟妙惟肖,把每个人的容貌特征都画出来了。太后高兴的了不得,连弘昼、吴扎库氏等人都一个劲夸永琏有才华。乾隆听得眉开眼笑,当即命内务府将这幅画装裱起来,挂在寿康宫前殿。钮伦则给皇玛嬷写了一首诗,这是小姑娘头一回写诗,怕自己写的稚嫩,还有些羞涩。

等她念完后,在座懂诗的几人只想说,这水平跟皇上比也不差什么了。乾隆看女儿的诗本来就有滤镜,骄傲得不行,恨不得让文武百官都看看。永璜的字写得好,乾隆就让永璜把妹妹的诗多抄几分,回头分给宗室王公。永琏见汗阿玛这么爱显摆,心里有了个主意,等晚上宴席散了,他就跑去找汗阿玛。

“我们可以办一个类似邸报的东西,上面刊登汗阿玛以及宗室王公的诗词文章,这样既可以人更多读书人见识皇室的才学,也可以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乾隆闻言,眼睛亮了下。旋即又摇头道:“印刷成本太高,内帑没这么多钱,户部更不可能为了这事儿出钱。"因为邸报大部分时候只是在官员内部传阅,一般都是雇人抄写。只有官员比较多的地方衙门,才会在当地进行印刷。名地衙门光是抄写或者印刷邸报,就是不小的开支,若专为宣传御制诗再让各地德门出一份钱,他们肯定不乐意。

永琏道:“这个报纸和邸报又不一样,需要花钱买,那些读书人肯定都想看看皇上皇子写的诗,不愁卖不出去。”

乾隆在儿子脑袋顶上按了按,“你这小子,不知道的还以为咱们家缺钱呢。”

“不是您说的,内帑没这么多钱。"永琏鼓鼓脸颊,“听说民间有不少报房,可以让他们负责印刷。报纸上不但能宣传您的诗词文章,还可以给一些作坊店铺做宣传。”

乾隆想了想,如果这个报纸是卖给读书人的,在上面给一些文房四宝的铺子做宣传,效果应该不错。

“当然不能白宣传,宣传一次收点银子不过分吧?"永琏笑眯眯:“也可以发些寻人启事、寻物启事之类的。根据所占的版面大小收费。这样不但不会赔钱,说不定连抄送邸报的钱都赚回来了。”

乾隆:“……这事儿办起来不简单,回头朕召你弘晓叔进宫,你跟他商量商量。”

永琏一听,就知道有戏,高高兴兴答应下来,“您千万别忘了,天下读书人都等着读您写的诗呢。”

乾隆哼了声:“朕的诗也不是谁都能读的。“到时候肯定是有选择性的刊登,彰显他勤政爱民的多多益善,那些有感而发、直抒胸臆的诗作,可不能让百姓们看到。皇帝还是要有一定神秘感的。

弘晓去年当了乾清门侍卫,轮到他当值时,乾隆就召他到养心殿。“永琏那小子想办什么报纸,朕没工夫陪他折腾,你能诗善文,适合负责这事儿,你俩商量,回头写个章程给朕看。"乾隆道。弘晓一听报纸的形式,也很感兴趣,迫不及待要见永琏。“你去尚书房找他,他们这会儿应当正在练字。“乾隆摆摆手。弘晓答应一声,往尚书房去。

师父已经走了,四个小孩正写字,永琏坐不住,找额尔登额和明瑞询问京城报房的事儿。

京城有官办的报房,也有民办报房,除了官员们需要邸报,有些士绅也会出钱,购买邸报掌握朝廷的第一手消息。

北方这两年搞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很多士绅为了提早知道朝廷的政策,就会购买邸报,想看看讷亲等钦差大臣到哪儿了。额尔登额的阿玛永常前两年调任直隶提督,提督府也需要邸报,额尔登额便比较了解。

弘晓在窗外瞧见了,就敲敲窗户。

永璜、永琏见他来,都有些惊喜。

离门最近的额尔登额立刻去开门,永琏忙问:“弘晓叔,你是不是来找我们商量办报纸的事儿。”